知名教授讲述从放牛娃到高校教授的论文引关注 本人:想用自身经历激励青年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08 21:15

近日,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海军教授两年前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的论文《成长的驱动与机会:底层苦难经历的自我民族志》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在论文中,董海军讲述了自己从湖南衡南一个农村家庭,经过不懈奋斗,最终取得博士学位并在知名高校任教的经历。董海军以自己为研究对象,认为虽然自己的家庭物质条件不佳,但通过家人的嘱咐以及身体劳动的规训,激发了自己向上的欲望,通过持续努力,最终能逐渐实现人生目标。这篇论文的部分内容于近日被网友发现并在网上流传,不少网友都表示读后深受触动。

6日晚,董海军就此向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表示,当时他应杂志编辑部的约稿,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以自己的个案回答“寒门能否出贵子”这一问题及其可能的个体性原因。他呼吁年轻人不要完全“躺平”,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阶段调适自己,为自己设定小目标,一步步实现人生价值。

高校副院长以自身经历为研究对象走红 曾是放牛娃到参加工作才不用抢收早稻

“看到董老师的经历,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有什么资格不努力。”这是近日有网友看过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海军一篇论文后发表的评论。近日,这篇论文被发布到网络上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这篇论文是董海军以自身经历为研究对象,回溯了自己如何从小时候的放牛娃,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董海军在论文中回忆说,自己早年家境算是不错,后来在他6、7岁时,父亲突发脑出血,不能再外出务工,家中收入只能依靠务农。因此,董海军从小就开始承担放牛、扯猪草、挑井水等家务活,从上小学开始下田劳动,扯秧、割稻、打谷。他印象最深刻是“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

他回忆,“双抢”时正值高温三伏天,昼长夜短。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跟随爸妈下田,除回家吃饭及午间休息一小时左右外,要一直在稻田中劳作到天黑,回来后还要继续收谷入仓,能休息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有时为了赶时间,还需要凌晨3、4点就起来去扯秧。直到他参加工作,父母只种单季稻后,他才没有再有“双抢”的经历。

微信图片_20211108100505.jpg

曾因缺少荤腥被人称为“董和尚” 到大学才明确未来研究方向

董海军坦言,自己的早期教育是相当迟滞的,3岁左右才顺利开口说话,6周岁时数数还不能数到100。因为数数“不达标”,直到7周岁才上一年级。上初中前,他和奶奶一起睡,在爷爷奶奶对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农村往事的讲述中,他意识到,读书几乎是他走出原有状态的唯一途径。上初中时,因为饮食缺乏荤腥,董海军体形很瘦,穿着亲友大人的旧衣服,宽松如道服,被他人取了个绰号“董和尚”,进入高中后也因瘦削被同学们昵称为“钢管”。

论文中介绍,董海军初中毕业时,当时中专毕业可以分配工作,拔尖的初中生常常第一志愿选择报考中专,但他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由此“阴差阳错”进入了重点高中学习。因为缺乏学习资料,他养成了对物质资源精细利用的习惯,一方面对有限的学校教科书细嚼慢咽,一方面他也觉得“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自己借的,自己就不会认真地去阅读,他至今感谢从同学那儿借来的硬笔字帖和英语句型结构辅导书,为日后写字和英语考试打下了基础。

高中阶段,他的数学成绩十分拔尖,受历史老师劝说读文科能考上大学的稳定预期影响选择了文科。后来高考发挥欠佳再加上考前志愿填写欠妥,被调剂录取到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师院),虽然心有不甘,但家境不允许回去复读,他也只能积极向前。

“进了大学后,我才发现还可以去读研究生继续提升自己,自己选择学校、专业、导师。所以我当时就准备考研。”董海军说,在课程学习和课外刊物的阅读中,他逐渐感受到社会学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社会,便决定攻读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那时的压力不大,虽然关注绩点、奖学金,但并不十分热衷,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规划自己的发展。”

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中,他发现华中科技大学的风笑天老师本科是学数学的,高中数学成绩拔尖的他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便准备报考了风笑天老师的研究生,后来又追随老师到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考研与考博的过程中,他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班,但也是下了苦功夫的。考研前一年的整个寒假没有回家,留校学习备考。2000年农历大年三十夜独守宿舍时,边看书边听着用于英语听力考试的收音机来抵制第一次在外过年的思家情绪,电台中播放的《城里的月光》中“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简单一句竟让他一时情绪失控的记忆仍历历在目。 求学期间,他也把自己的课程论文向各大刊物投递,看着文章发表出来,他也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从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毕业后,董海军进入中南大学社会系任教,至今已经近15年。他先后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在社会学界取得了自己的学术成就。

微信图片_20211108100512.jpg

作者称希望以自己经历回答“寒门能否出贵子” 有学生因该论文报考其研究生

董海军的经历打动了不少网友,对此,董海军向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表示,他当时发表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剖析激励青年一代。

他介绍,该论文发表于2019年,“虽然还没到写自传的年龄,但写一些年轻时候的片段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希望对青年有激励作用,希望青年一代不要完全‘躺平’,对于青年个人来说,还是要强调个人努力,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谈起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董海军表示,自己在年少时期的农业劳动中,就萌发了通过读书走出原有生活状态的思考,2019年恰逢一家期刊的编辑部约稿,于是他花了近20天时间,阅读相关文献、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以自己的个案为“寒门能否出贵子”这一问题提供自己的思考。

“我的出身算得上‘寒门’,但是否是‘贵子’还要另说。就考取大学而言,不算通常意义上的‘贵子’,但目前供职于高校,相比于原生家庭而言,实现了阶层跨越。”董海军表示,“我做研究的想法跟自己的经验体会和观察肯定是相关的,不是凭空想象的。我那个时候研究的主题,基本上是有所感想、有所体会,再联系理论去做的。”

董海军坦言,个人成长经历也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和研究方向。据介绍,他的研究长时间聚焦农村、聚焦青年,先后发表了多篇以农民、青年人为主题的论文。

“我是幸运的。”通过自我经历的回溯,董海军认为,在农村家庭背景下,物质限制的困争、家人的嘱咐以及身体劳动的规训,能激发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欲望,通过控制自己的时间使用、心智锤炼,接受社区文化的熏陶与结构机会,获得持续进步,实现人生目标。

“当时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行的阅读、讨论。还有不少学生跟我发邮件,说受到了很大激励,也有学生因此报考了我的研究生。”董海军笑着说。

建议年轻人“打铁还须自身硬” 设定一个小目标一步步慢慢来

对于近年来流行的“佛系”、“躺平”等说法,董海军认为,每个人在进入一个环境后都需要自我存在感,需要给自己存在提供合理解释或说明。“我认为社会流动的机会是存在的,不能保证每个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可以成功的。这需要调适自己、改变自己,‘打铁还须自身硬’。”

“体面的工作、收入,这些都是青年人的正常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阶段不断调整的。”董海军表示,根据他对大学生的接触和了解,他认为,青年一代普遍有较高的期望,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就会导致较大的落差。他建议大家可以先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激励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来,逐渐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见习记者 陈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倪家宁
校对/李萌

相关阅读
武汉大学教授称博士弟子论文遭“恶意评审”,学院:已知晓并介入
澎湃新闻 2024-05-14
此刻学生瑟瑟发抖?高铁上改论文的博导找到了!本人回应
光明网 2024-02-02
花甲教师“千里走单骑” 广东江门62岁高中老师骑行43年 以亲身经历激励学生
广州日报 2023-09-05
在天文学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这位“业余科学家”自曝经历后大火
扬子晚报 2023-08-16
光明网评论员:让更多“挖姜男孩”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光明网 2023-08-09
新知|带病生存:沙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研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9
随笔|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的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3
新书《墨水黑心》取材自身经历?J.K.罗琳:巧合罢了
环球网 2022-0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