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度健康险产品研究报告:重疾型长护险蓄力蓬勃发展
中国网财经 2021-11-08 15:09

11月5日,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再寿险”)对外发布《2020-2021年度健康险产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新冠疫情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代理人渠道人口红利不再、保险公司积极转型升级、三医改革进入深水区等大背景下,近两年来健康险增速放缓。《报告》认为,健康险产品和经营模式需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顺势调整,积极寻找最优解,才能有效融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支付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次发布的《报告》由2020-2021健康险演进趋势研究主旨报告和8份专题研究报告组成,深度分析和回顾了重疾险、医疗险和长护险三大险种的形态演进,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判。其中,重疾险和医疗险的创新思路都围绕着补充保障缺口进行边际改善,而长护险则顺应老龄化和社保第六险的时代趋势,以其高杠杆、保障功能突出的特点,逐渐获得市场青睐。

重疾定义切换激发市场活力 重疾型长护险蓄力蓬勃发展

2020年11月5日,《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和《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正式发布。在新旧定义切换的过渡期间,各家公司借势推出“择优理赔”、“放宽核保政策”等促进销售的服务或规则吸引消费者,实现了重疾险销量的大幅提升。

新定义的重疾产品除了将中症责任做成产品标配,产品设计更多聚焦在有功能性的额外给付责任上,并让产品的整体费率不产生较大变化,如失能责任、护理责任、高费用重疾责任、癌症多次责任、心脑血管多次责任。其目的在于为有需要的人群升级保障额度,具象化保险保障作用,便于客户接受。此外,为了更好满足年轻人的重疾保障需求,2021年更多的定期重疾和模块化重疾面世,为年轻人提供性价比更高、选择性更多的定制化重疾产品。

《报告》指出,新环境下长护险的定位更加明确:一方面作为重疾险的加保选项,以高杠杆、高佣金、保障功能突出的优势弥补重疾险保障不足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长期储蓄类产品的补充项,保障老年段疾病和意外需要照料的风险。在产品设计上,重疾长护的病种也从失能失智的1.0版本过渡到功能损伤的2.0版本,逐步引导市场接受长护概念。

短期健康险新规推动医疗险长期化 拓展保障成为创新关键

近年来医疗险的迭代升级通过不断拓展保障来响应国家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规划。《报告》总结了医疗险在保障范围、保障时间和可保人群三个方面的创新。

从保障范围看,医疗险的机构范围逐渐拓展至公立医院特需部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治疗手段向药品、器械和先进治疗方式倾斜,责任引入线上诊疗和购药场景保障客户“高频低损”的风险,通过改善边际不断满足客户对就医体验的保障。

从保障时间看,保险公司通过开发保证续保(费率保证)和长期医疗(费率可调)的产品为客户提供长期的医疗保障。2021年1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划清了短期医疗险和长期医疗险的边界,厘清了两类产品不同的监管要求,通知要求不符合规定的短期健康险在2021年5月1日前停售。该政策的主要意义是修正了市场对续保的认知偏差,各家公司为实现平稳过渡,对短期健康险进行了产品变更、引导客户转保至合规一年期新产品或长期医疗新产品的策略,推动了医疗险向长期保障演进。

从可保人群看,保险公司通过差异化产品设计和核保规则设计,提高慢病人群和老年人群的可保性,为更多需要保险的人群提供相应保障。

文/中国网财经记者 郭伟莹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重疾险日渐式微 失能险成为险企新增长线
第一财经 2024-03-12
蚂蚁保联合3家健康险公司上线“收入保障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9
短期健康险监管再收紧 产品开发规则设红线
证券时报 2023-11-17
监管严禁短期健康险出现“0”费率情况 “魔方业务”或将从源头断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1-07
最新!买这些健康险可以退税 有人已抢到第一单
券商中国 2023-08-02
首批产品上线!新税优健康险有啥亮点,消费者购买有哪些注意事项?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8-01
探索平价高端医疗险 尝试推出“0免赔” 险企积极应对健康险增长失速
证券日报 2023-07-10
医疗险掀起“0免赔”、重疾险试水“简易核保” 长期人身险商业模式加速迭代
界面新闻 2023-06-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