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杀青三年终于开播,周梅森:几乎每部作品都不“顺利”,但我必须坚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29 15:07

2018年杀青,时隔三年终于得以与观众见面,正在东方卫视播出的电视剧《突围》用“命运多舛”形容并不为过:65集的体量删减了17集;因为删改工作量大,经常出现演员口型与台词不匹配以及“忙乱”的剪辑,情节和情绪不接续;原本扮演京州市委书记的赵立新,在该剧杀青后因不当言论遭“封杀”,后期只能进行“换脸”处理并压缩了京州官场线……这些修改,都令该剧的观赏性打了折扣。另外,在客观上,该剧原名《人民的财产》,也是规划中《人民的名义》姊妹篇,小说原著和编剧依旧由擅写“官场”、“反腐”的金字招牌周梅森挂帅,市场对它的期望值自始至终都在参照《人民的名义》,显然《突围》的表现难以企及。

但是,抛开这些干扰因素,《突围》本身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仍然是当下市场上难得聚焦“国企那些事”的“突围”之作。《人民的名义》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突围》则是常态创作环境下诚意满满的作品,其对官场和人心的描摹、资本与实体经济博弈等都值得细品。正如该剧编剧、原著小说作者周梅森在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时所说,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创作要敢于正视社会矛盾而非闭上眼睛,“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说现实题材,都变成了好人好事的记录,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的。”

微信图片_202110291434191.jpg

周梅森

国企转型是最“惦记”的题材,半生积累,半年写完

北青-北京头条:原著大约经历了多久的基层调研和准备?

周梅森:这部作品是在《人民的名义》拍摄期间,小说就开始做了。这部小说在我的创作中应该算很顺利的一部。因为它的积累时间较长,几十年的生活积累,让我找到了灵感,半年多就写完了。

北青-北京头条:这次创作为什么想要聚焦国企转型?

周梅森:因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国企,我从小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它一直是我非常惦记的一个题材。现在的这种环境,促使我把人生经历中印象非常深刻的岁月故事讲出来。我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历史写出来。

北青-北京头条:国企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创作的难度在哪些方面?

周梅森:《突围》的创作,对我是轻车熟路的。像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这些人,都在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很久,应该讲是很顺利写出来的一个作品。

北青-北京头条:《人民的名义》大获成功,会给这次创作带来压力吗?

周梅森:没有什么压力,因为我是一个作家,作家呢总是在寻找、创造,作家本质上是不能接受电视剧工业化生产和套路的重复。因此写《突围》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部案件推动型的作品。

p2706522183.webp.jpg

点名要求闫妮出演石红杏,痛心水军泼脏水式攻击

北青-北京头条:影视化之后,您认为哪些部分比文字更丰富和加分了?

周梅森:我这部小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的时候,应该讲耀客传媒出尽了全力,集合了当时在国内的有档期的,应该讲是最优秀的主创和演员。尤其演员的表演十分精彩,我头一个要特别提出的,就是闫妮的表演令我震惊,她非常出色地演绎了石红杏这个角色。

可能有些观众不太理解石红杏为什么要这样表演。当时石红杏这个演员的选择,我点名要求片方选闫妮的。因为我想描绘的这么一个女主角的形象,不是那种刻板的、千人一面的、冷冰冰的、霸气的,那种模式化的女主。我需要一个感情丰富的、有人间烟火气,而且能够适应剧情的这么一个女主角,现在事实证明选择闫妮是对的。她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女高管形象。

我为什么一再强调闫妮,我发现我们的行业中,有些情况很不正常,就是有些行业水军,这一阶段对闫妮的泼脏水式的攻击,我看了很痛心,所以说我要特别强调一下闫妮的表演。

北青-北京头条:除了闫妮,其他主要演员的表现您有何评价?

周梅森:整部戏的演员,整体表演在我这十几部当代政治剧当中,是相当出色的。比如句号,过去只知道他是相声演员,但在剧中他的一举一动,全是戏;耿乐,过去我只知道是个摇滚青年,但是现在演的牛俊杰,是如此特定的人物;陈晓,完全不是过去我印象中那个英俊小生了,把人间沧桑感全演出来了;黄志忠是我非常尊重的演员,他的很多戏我都看过,但这部戏,他把一个充满了诡计和手腕的国企干部演绎得相当出色;靳东更不要讲了,他表现出了齐本安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这个人物不是没有软弱的一面,不是没有犹豫的一面,也不是没想过要退却,但是最终坚持住了自己的原则抗争到底。

p2706520787.webp.jpg

作品没有原型,“鼻子在浙江,耳朵在山东,眼睛在上海”

北青-北京头条:剧中设置了《京州时报》的情节线,尤其是对“调查记者”职业的刻画,是您对新闻行业的期待吗?

周梅森:我对我们的新闻业,是有很多期待的,但是我看到的现象,实际上现在展现出来的,都是我的困境,很多的东西都给删掉了,他们认为这个圈子就是太灰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包围之中,突围是非常困难的。我太太,也是《突围》的编剧,她就是报社出身,所以关于报社的那些状况,她非常清楚。

北青-北京头条:这部剧几对高管夫妻的关系很有趣,尤其石红杏和牛俊杰这对CP现在备受网友追捧,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周梅森:这两个人物,职场戏和家庭戏都很好,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是演员在加分。这对夫妻是欢喜冤家,他们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因为演员对各自角色的深刻领悟和成功地塑造。当然剧本给他们提供了基础。有观众觉得对话很生动,就问台词是临场发挥还是剧本原有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全是剧本原有的。我不会允许演员现场发挥,导演沈严也不会允许他们现场发挥。

北青-北京头条:《突围》中涉及的企业和人物有原型吗?

周梅森:我的作品中,都不能说有原型的。像《人民的名义》,是很多案件,大家都清楚,但不是说哪一个原型。比如高育良,哪个原型?前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拼命打压《人民的名义》,写信给公安部,要求禁掉《人民的名义》。他们认为我写了他,实际上我真是冤枉。我写《人民的名义》的时候,王立科高高在上,满嘴人民,给我们上着课,我怎么可能写到他呢?我怎么斗胆能想到他呢?《人民的名义》播出以后,他按捺不住,他是对号入座。王立科确实有严重的问题,他涉及的赃款,比高育良和徐亚军扮演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总额还要多。但是他不是我的原型。

《突围》里国企这几个人物,也没有原型。但是国企大案要案一桩接一桩,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种案件中大量的企业,大量的社会事件,我都看到了,我也进行了研究。有些读者就问,是不是写了哪一个?我没有写任何哪一家企业,我实际上是综合了各家企业的故事,综合了各式人物,就像鲁迅讲的,鼻子在浙江,耳朵在山东,眼睛在上海,是这么一种作品,它毕竟不是纪实文学,它是电视剧,它是小说,是虚构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11029143419.jpg

周梅森

如果我放弃,类似《人民的名义》《突围》这样的作品,就要绝迹了

北青-北京头条:从《人间正道》开始,您的作品开始向政治生活方向转型,这是出于怎样的契机?

周梅森:《人间正道》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地区的领导干部感动了我,这位领导干部现在已经去世了,他叫李仰珍,原徐州市委书记。这个市委书记让我看到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一些官员们奋斗牺牲,于是我就开始关注他们。因为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想到了很多东西,都借着这个《人间正道》,把它写出来了。写出以后,就一发不可收了。

北青-北京头条:在写作创作过程中,是否有考虑过规避敏感问题和细节,减少相关方面带给自己的压力?

周梅森:我的作品,由于总是面对社会现实,总是面对着很多尖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力求讲真话,起码不讲假话,这样可能会和一些官员的看法形成冲突。因此我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不顺利,从《人间正道》开始,就引起几十名官员联名告状的风波,像《国家公诉》也进行了800多处的修改。《突围》我也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正因为有这种难度,很多人放弃了,但是我觉得我必须坚持,如果我再放弃,类似《人民的名义》《突围》这样的作品,就要绝迹了。

北青-北京头条: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近年逐渐增多。您认为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需要把握最关键的点是什么?

周梅森:我觉得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本质: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同时也面对着千年未有的变局。在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是很正常的。要有勇气正视这些矛盾,不能在这些矛盾面前闭上眼睛。我想,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说现实题材,都变成了好人好事的记录,那么我相信这个市场和老百姓也不会喜欢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导演去世,周梅森悼念老搭档
扬子晚报 2023-08-02
张萌:演配角更能给我带来松弛感
羊城晚报 2022-11-18
人物|周梅森: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写作的马拉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5
周梅森新作《大博弈》热播 张萌:男性群像固然出彩 女性角色同样讨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4
周梅森长篇小说《大博弈》出版 同名电视剧即将开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