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让文物“医生”职业前景更光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22 15:00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部署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10月19日《工人日报》)

文物修复师是为文物治病的“医生”,受损文物经过文物修复师的神医妙手,往往就能祛病延年乃至重获新生,文物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文物修复师。由于文物修复是十分专业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文物修复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文物修复的质量以及文物的安全。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本领高强的文物修复师,是文物保护事业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拥有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但全国文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不过5万多人,真正能够从事文物修复的不过几千人,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需求。几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点燃很多年轻人对这一职业的向往,但仅有热情并不足以支撑职业发展,由于职业技能标准迟迟没有建立,导致文物修复能力缺乏考量依据。有的机构和个人趁机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任意发放文物修复师等级证书,导致职业标准混乱;有的文物修复人员缺乏统一管理和要求,能力良莠不齐、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文物保护质量和水平。

文物修复人才的匮乏,一方面由于文物修复工作耗时高、回报率低,需要人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有“三年打杂、十年入行”“择一业、终一生”的耐性与觉悟;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地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艺传承方式,职业技能标准没有规范统一。如今,《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颁布,文物修复师被纳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衔接、构建科学操作标准、打破职业发展瓶颈,让文物修复师更有职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在文物修复领域,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可忽视人才培养的长期艰辛过程,要通过完善职业标准、拓宽职业前景等方式,来进一步唤起年轻人参与文物修复工作的热情,更要坚定年轻人“数十年如一日”投身文物修复事业的决心,形成全社会关心尊重文物修复人才的社会氛围,让文物修复这一职业更光荣、更有吸引力,加快补齐文物修复人才缺口,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文/胡蔚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文物修复:培养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光明日报 2024-07-15
北青快评 | “长期护理”变成“长红护理”不是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6
北青快评|高技能人才参与职业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2
北青快评 | “加码处罚”是对文物“加码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1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大有可为
经济日报 2023-09-10
好的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
中国青年报 2023-05-29
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将在太原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7
北青快评 | 人才流动的时代,“证”不该拖后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