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创新个人的奖项固然很开心,但我更高兴成为一名揭榜人。”吉林化纤集智能化研究所研究员柳长青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带领团队,完成“碳纤维碳化线的智能化改造”这一揭榜挂帅课题。
10月15日,吉林化纤集团第四届创新大会召开。两年一届的创新大会,目的是表彰企业科研人员在创新攻关工作中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大会上,37项创新课题优秀成果、6个创新团队及27名创新个人获得奖励;同时发布了面向核心关键技术的揭榜挂帅的课题。
科技创新助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多品种范畴百米纺速的突破,设备升级和国产化替代、单线产能全球最大,多项创新专利独有、解决了中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的“芯片之痛”……
近年来,吉林化纤屡屡为我国碳纤维产业增光添彩,也让这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老牌国企焕发了勃勃生机。
碳纤维作为战略新材料,在军、民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对我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
将科技创新根植于基因之中的这家东北企业,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科研攻关。彼时,吉林化纤就已经生产出的100轴共500 kg碳纤维原丝经碳化测试,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消息一出,进口碳纤维价格随之下跌40%。
由此,吉林化纤开创了我国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的先河,正式走上了碳纤维原丝产业化之路。实验室制备,仅仅是碳纤维产业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如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吉林化纤发挥企业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利用“高校-企业-客户”产学研用技术交流平台,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稳定性;特别是年产5万吨50K大丝束原丝项目一期9、10号线一次开车成功,成为全国首条自主设计产能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线,也是全球单锭成筒达500kg、单线产能最大的原丝生产线。
目前,吉林化纤的碳纤维产品规格涵盖大小丝束十多个品种,25K、48K、50K大丝束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市场强劲快速增长的需求。
瞄准“颠覆式”创新
自2015年起,吉林化纤集团每两年召开一届创新大会。
每届创新大会涉及的创新课题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本届表彰的6项重大创新成果年创效均超过600万元,总奖励金额达180.5万元,单项最高奖励15万元。四届创新大会共表彰525项创新课题,创效达21.33亿元,累积奖励金额700多万元。
“生产过程中,问题点就是创新源,”该集团碳纤维研究所研究员姜彦波说,“当然,创新也需要艰苦奋斗,敢于挑战不可能。”
一直以来,吉林化纤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坚持全员创新、全过程创新。在人造丝、腈纶、竹纤维、碳纤维、医药五大领域生产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两年来,吉林化纤先后取得QC攻关成果1556项,获得发明专利21项,建立创新课题233项,其中重大创新成果6项,累计创新创效8.6亿元。
好技术也需要市场“正名”。小小的一根丝线,串起了吉林化纤产学研用和产业链一体化开发的大链条。通过与一汽集团、中车长客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和技术研发,碳纤维缠绕氢气瓶、汽车座椅碳纤维骨架等一系列产品问世,突破了大丝束碳纤维在缠绕气瓶及汽车轻量化上的技术瓶颈,开辟了新的工业应用领域。
吉林化纤旗下的25K碳纤维原丝更是以独有的工艺技术成功替代进口产品,成为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的大丝束碳纤维原料供应商;去年,吉林化纤又携手白城市政府同维斯塔斯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企业碳纤维产品在风电叶片领域应用上取得了跨越式进展……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宋德武说。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颠覆式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构筑企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吉林市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