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市群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日报 2021-10-13 10:15

人口在区域间的增减并不是“匀质”的。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正加速向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集聚,更具体一点来说,主要是向少数的头部大城市及城区集聚。总体看,我国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需要进一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城市群、都市圈协调发展。

以成渝经济圈举例来说,从“六普”到“七普”,成都市人口增加将近四成,10年间增加了近582万人,但跟着成都一起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的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的人口却减少或微增。再看重庆,新增人口主要去了中心城区,重庆市域范围内规划了一些“区域中心”,但它们分化明显,而偏远的区县出现人口收缩的情形。在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区域的城市人口增加,周边城市人口大都减少。

人口究竟应在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各类城市、小城镇如何合理分布?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标准答案”。这涉及多种目标与约束条件,涉及公平、效率、安全等多种维度,需要做综合分析。

“七普”反映出的人口与城市群、都市圈分布趋势特征提醒我们:不能笼统地讲城市群与都市圈的人口正在加速集聚,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大都市地区的中小城市正在出现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的景象。要清醒地看到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看到“虹吸”现象的长期性、复杂性,看到大城市“吃不了”与中小城市“吃不饱”“吃不着”同时并存的情况。应抓紧建立一套统计与分析体系,对城市群、都市圈内部进行更具体更精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讨论,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

要避免少数核心城市过度集聚各类功能。“七普”数据显示,27个省会城市在各自省份的经济首位度普遍高于人口首位度。一些人据此认为,从经济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角度,应进一步提高这类城市的人口首位度。但要看到,如果一味强调提高人口首位度,部分城市人口将集聚过多,超出其资源承受能力与治理能力,不利于该城市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其他城市发展。因此,要因城施策。可供选择的路径有三个,一是提升大城市的人口首位度,二是合理调整大城市的经济首位度,三是引导人口在大中小城市构成的都市圈范围内合理分布,从而促进经济与人口发展程度更加协调。

要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特色发展水平。中小城市需要理性地认识到“虹吸”现象的长期性、复杂性,应放弃不合理的“大规划”,降低人口的过度预期。加强交通通讯联结,构建便捷高效畅通的都市圈网络,形成利益综合体,提高中小城市的发展韧性。进一步健体强身,走出一条专业、精致、特色、新颖的发展道路。而且,中小城市要积极参与构建都市圈协调机制,争取中小城市的决策话语权。

文/冯奎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经济日报 2024-11-23
统筹黄河流域城乡协调发展
经济日报 2024-10-12
如何促进我国都市圈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回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2
构建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
经济日报 2024-04-19
中国城市群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
光明日报 2024-03-16
五大城市群引领城镇化 内部仍存城镇化不均衡、不协调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1-03
建都市圈应避免走老路
经济日报 2022-11-20
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武汉都市圈”做对了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