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热播口碑获赞,总导演郑晓龙如何让英模题材挤进观众追剧片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02 20:36

电视剧《功勋》自9月26日开播以来,从播出体量、主创阵容、品质内容、出圈传播等方方面面都迅速呈现出“剧王来了”的阵势,今日豆瓣开分更是高达9分,佐证了这只电视剧“国家队”不辱使命。   

自今年初以来,以《觉醒年代》为首的一系列主旋律作品“破圈”,电视剧创作者终于找到了党史、战争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同频共振的密码。此次《功勋》获得市场认可,又使当代英模题材打破壁垒,真正跻身观众的追剧片单。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始末和幕后故事,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了《功勋》总导演,同时又是《屠呦呦的礼物》单元导演的郑晓龙,以及他的爱人、也是屠呦呦单元编剧的王小平。

郑晓龙和妻子王小平

拍摄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高光时刻

2019年10月,广电总局相关领导约郑晓龙开会,告诉他:总局准备给8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英模人物拍摄系列剧,每个人5集,总共40集,希望郑晓龙来担任总导演操刀创作。以前从没有拍过主旋律题材、也没什么思想准备的郑晓龙直接问:为什么找我来拍?得到的回答是:《功勋》不仅要拍出英模的事迹和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老百姓爱看。你拍的剧老百姓爱看,就这个原因。

“这给我压力特别大。”郑晓龙说。一是因为他对几位功勋人物了解不深;二是因为他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领导近30年,也抓过一些任务性的主旋律创作,真正让他满意的不多。第三就是英模事迹是真人真事,创作空间有限。“所以我当时表态说:这事我不敢应承,我最怕的就是领导一下个任务就拍胸脯说保证完成。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了解一下关于功勋的情况。”通过回去看资料,郑晓龙慢慢被八位功勋人物的事迹感动了,不自觉有了创作热情,甚至对某些人物产生创作的构思。这时候,他才答应接受任务。

 篇幅所限,《功勋》的创作维度定格在不拍长篇人物传记,而是发掘每位英模的“高光时刻”:“要找到他们最宝贵的、最闪光的地方,浓墨重彩去写他们成为功勋的过程及原因,包括写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他们的努力。”虽然拍过不少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对郑晓龙来说,那些剧大多是虚构的故事,而《功勋》最大不同在于真人真事,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准确表达。

特意选择兼顾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编剧导演

选择八个单元的导演和编剧时,郑晓龙特意兼顾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就是希望各自发挥优势,把《功勋》八个单元拍出不同的样式,给观众新鲜感。

而风格统一的问题则是郑晓龙额外的功课:除了统一的片头,他格外强调在现实主义风格上的统一,与各单元主创在这一点上反复沟通。“要准确的还原那个时代,就是你的镜头,你的组织,你的内容,包括画字报,都要还原那个时代的样子,别弄错了。比如剧本的时候我看到有的写着,‘1968年一辆吉普车开过来,从上面下来一个上校军官’。我一看这就不对,因为1965年就换装了,部队全部换成了只有干部服和士兵服两种,军官里头已经没有军衔了,你怎么上来就看出是一个上校军官呢……”郑晓龙透露,这类问题在剧中是“零容忍”,后期发现的会被打回修改甚至重拍。

《功勋》筹备当年,郑晓龙岳母去世

至于为何在八位功勋中选择拍屠呦呦?用郑晓龙的话说,不是自己选的,是爱人王小平选的。王小平的母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创始人之一,一直搞医药研究,工作单位当年也是523工程的协作研究单位,做青蒿素结构。王小平从小在中国科学院长大,对知识分子、科学家特别熟悉。她说:“从小他们把我拉到物理所去,天天看着离心机、冰箱、看着天平;把小孩落在幼儿园忘记接,也是我小时候的遭遇,这就是科研工作者带小孩的状态,他们专注到经常让人觉得不是好妈妈或者好妻子,可是高度专注就是生活常态……”

除了天然的亲切,王小平写屠呦呦还带着对母亲的一种“愧疚”:《功勋》筹备那年,母亲去世。母亲过世之前曾问女儿,什么写了那么多剧本却没有写科学家?王小平回答:“你们的生活百姓不敢兴趣,因为你们的人生太平淡、太无趣了,天天重复同样的事情。”缺乏情节冲突虽然是戏剧表现上的巨大困难,但王小平定下这个题目时仿佛还了母亲的心愿。

不过,在郑晓龙看来,用电视剧表现屠呦呦虽然有难度,但幸运的是,屠呦呦非常有个性。“从我们跟她周边人物接触,发现她对人际关系非常冷漠,不喜欢搞人际关系,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关注点就是在工作上。甚至当时采访她的同事,说请你们说一下屠呦呦的爱好,喜欢唱歌吗?跳舞吗?打毛衣吗?看电影吗?或者什么?她们都摇头,没有。那她喜欢什么?喜欢做实验!她的这种专注和对工作的投入成了她的一个特点,观众将来看到这个单元时会觉得屠呦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或者贤妻良母,但她是有独特记忆点的人。这给了我们创作空间。”

演员需经功勋本人同意,屠呦呦最初不知道周迅何许人

当初曾有网络传闻屠呦呦亲自邀请周迅来扮演她。郑晓龙澄清说,事实上屠呦呦常年专注科研,开始根本不知周迅何许人也。郑晓龙透露,关于功勋人物演员的选择,广电总局确定了四个标准:第一德艺双馨,第二形神兼备,第三演技高超,第四要功勋本人同意。在提供了周迅作为人选之后,不看影视剧的屠呦呦并不认识周迅,但她女儿给母亲“普及”了周迅的演技和作品,得到了屠呦呦的认可。

周迅本人对屠呦呦的创作欲望特别强,甚至连剧本都没有看就同意下来。王小平笑说,给周迅打邀约电话时,周迅特意问屠呦呦戴不戴眼镜,“前几天刚梦到要演一个戴眼镜的角色”。郑晓龙和王小平都认为,周迅演屠呦呦除了她本身的塑造能力,在性格上二人也有很多相近之处。比如,周迅也不喜欢热闹,不善于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等,看过剧本之后,周迅曾表示“很多地方我跟屠老师特别像”。

《屠呦呦的礼物》单元,王小平认为周迅最终的演绎“出乎意料的好”,甚至主创们在看完成片后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选周迅是不是会造成一个极大的遗憾。王小平说,周迅进入剧组后仿佛变成了屠呦呦,包括走路,步伐很大,还突然驼背了,书包永远在手腕上挎着不背着。这是她大量研究屠呦呦影像资料后揣摩出的改变,“这个人有点’灵魂出窍’了”。

拍出“平凡中的不平凡,不平凡中的平凡”

英模题材的电视剧,如何拍才能不拒人千里、让观众真正爱看?《功勋》这一次交出的答卷为电视剧行业提供了很多经验。郑晓龙说:“我还是坚持我的创作方式,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要有经得起推敲的逻辑,要有真实的细节,包括对常识的认真对待。更重要的是,要有能让人踏踏实实记得住的人物。”

“平凡中的不平凡,不平凡中的平凡”是这次讲述功勋人物的创作思路。郑晓龙强调:“我特别不同意喊口号式的那种伪激情,它起不到真正对功勋的表彰,也不会让观众真正喜欢上功勋。关于这一点,我们创作之初跟各位导演、编剧都谈得非常清楚。”

谈到塑造《功勋》人物的现实意义,郑晓龙说电视剧做好人物形象能带动很多人的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理解时代以及认知未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2024电视剧导演大会举行,郑晓龙号召坚持初心关注现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9
导演胡玫回应新《红楼梦》选角争议:观众心中有自己的宝黛
中国新闻网 2023-12-25
郑晓龙新作《侦察英雄》聚焦抗美援朝,罗晋、马思纯主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6
多部口碑品质重大题材剧在各卫视重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2-02
全球编剧创作论坛在长治举行,众编剧解析主旋律电视剧成功密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6
第二届澳涞坞金萱奖揭晓,《功勋》《鱿鱼游戏》分获中国和全球最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29
《功勋》领跑第二届澳涞坞国际电视节金萱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08
《屠呦呦的礼物》:平易中见崇高的心灵史
中国妇女报 2021-1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