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共享屏幕3小时被骗70万元”、“大学生网恋一个半月被骗318万远”、“莆田一准大学生因刷单被骗万余元”……近年来,围绕大学生群体的金融诈骗案例层出不穷,诈骗手段纷繁复杂,社会经验尚浅的大学生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2021年9月22日,《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项目由新浪数科、微博钱包与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起,通过全国高校2000多份学生问卷调研及访谈与微博平台大学生金融欺诈数据,呈现当代大学生金融行为理念和金融欺诈现状。
大学生月收入普遍在1000-3000元 近八成有投资行为
调研显示,大学生主要收入来源是父母以及勤工俭学收入。83.2%受访者月收入为1000-3000元。同时,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较为普遍,且投资意识较强。有43.8%的受访者表示,每月500-1000元用于购物,78.7%受访大学生表示有投资理财行为,63.6%受访者尝试过分期购物。
(被访大学生月收入分布)
近半数被访大学生自己或同学曾被骗 两成损失超过5000元
在参与调研的近2400名大学生中,68.7%的受访者称了解金融诈骗,47.4%的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或同学遭遇过诈骗,其中约两成金钱损失在5000元以上。
(被骗大学生占比)
(大学生被骗金额分布)
金融诈骗是否和学历有关?本次调研发现,遭遇金融诈骗的大学生群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受骗占比分别为60%和59%;在读本科生群体中,遭遇诈骗的比例分别为46%;本科以下学历(大专生、高职生为主)群体中,遭遇诈骗的比例为52%和36%。随着学历增加,受调研人群中的被骗占比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超前或高消费行为的学生,更易迈入金融诈骗套路的深“坑”。有过分期购物经历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金融诈骗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每月购物消费金额越多的大学生,被骗的比例也越高。
“注销校园贷”、“诱导投资”类场景占比最高 新型欺诈骗局也在滋生
报告发现,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场景中,“网络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信用卡/网贷套现“诈骗为四大典型场景,占比靠前。
(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场景分布)
王帅是目前山西农业大学在读本科生,此前在学校兼职群看到刷单兼职,因为任务轻、成本低且随时结算走进骗局。“最开始每单只需要8元,后来每单价格100多,我花300多下单后,客服说我账户被冻结,需要再加5单,然后连本带利返还。结果在我操作完成后,客服继续找理由让我下单,当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刷短视频、购物、交友等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常化,新的欺诈骗局也在滋生。报告发现,在被问及在哪类平台遭遇诈骗时,51.0%表示在社交平台遭遇诈骗,28.2%的受害者在短视频平台遇骗,31.4%在电商购物骗局中资金损失。
(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平台分布)
七成以上大学生被骗后会选择报警 期待建设“无诈校园”
调研显示,在遭遇诈骗后,75.2%的被骗大学生会选择收集证据报警维权。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较高。
在反诈知识获取和培训方面,学校老师仍然是反诈知识的第一信息获取渠道,其次为媒体报道、网络图文宣传以及公益广告。约五成受访者认为,亲朋好友和网络短视频传播相关知识,以及金融机构、公益机构线下宣传也能起到作用。问及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是否需要接受金融知识和反欺诈相关培训时,85.3%认为非常需要。
针对大学生反欺诈现状,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建议,校方、社会应当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宣传教育与及时提醒,而学生自身也需要提升警惕意识,不轻信陌生电话,不轻易泄露自己的银行卡号、交易密码、身份证号、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无诈校园”的构建需要学生群体自身意识的增强,也需要校方和外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帮助大学生搭建系统化的金融知识储备,避免调入欺诈陷阱。作为微博旗下专业金融服务品牌,微博钱包将充分发挥自身社交媒体平台优势,持续进行大学生反欺诈教育。同时,微博钱包也提示广大大学生,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在校生活时,务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转账多核实,信息信官方,交友更要谨慎。
文/金仁甫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