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增:让艺术进入大众生活
北京青年周刊 2021-09-17 16:00

孙永增:白盒子艺术馆创始人、馆长,艺术策展人

在一个天气氤氲的午后,白盒子艺术机构的掌门人、白盒子艺术馆(下称白盒子)馆长孙永增在我们约定的时间之前便来到馆内,早早准备接受采访。在北京 798 艺术区众多的艺术馆中,白盒子作为元老级的艺术馆之一,早在 2009 年就在这片区域生根发芽。在保留着原始建筑外观的基础上,白盒子将空间重新规划设计,形成了白盒子艺术馆、白盒子公共艺术中心、白盒子之家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始终关注着当代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更是秉承着“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理念不断推广当代艺术。

近期,孙永增刚刚在秦皇岛、厦门两地参与相关的艺术项目辗转回京,他不禁感叹国内多地的艺术面貌不断更新向好,这个现象令他抑制不住地欣慰。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聊天,谈话间愉快的氛围一扫空气中带来的溽热感。

海边社区的新关系

海边总是能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当摒弃许多外界的纷繁干扰后,新的想法才能够飘然而至。在秦皇岛金梦海湾的一隅,著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了中国首个栖息地建筑群。在这里,白盒子艺术馆举办了展览“嘉里海碧台 | 新关系 NEWRELATIONSHIP”。

“此次海碧台项目二期启幕之际,我们将艺术植入社区公共的内外空间,运用所有的因素:城市、建筑、内外空间、艺术与设计、生活方式元素、邻里关系,以艺术为媒介,重新定义我们今天的居住、工作和生活,构建一种形而上的生活结构,和一个可以感知的精神空间。”

早在 2020 年 10 月份,展览总策划人孙永增便开始着手筹备整个展览。历经七个月左右的时间,展览正式在这座美妙的建筑中与大家见面。至今,当孙永增回忆起筹划展览的细节,依旧历历在目。

当孙永增第一次踏足这座摩西·萨夫迪设计的建筑中时,他便深刻感受到这座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慰藉。“在北京不远处的这片北方的海,萨夫迪设计的栖息地使人抽离现实去过一种相对抽象的生活成为可能,(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都市生活的有机补充。萨夫迪的设计理念是‘建筑师不止设计空间,也设计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理念恰好与白盒子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这里,每一间房子都可以看见海,建筑居住空间在这里与大海进行对话,从而(使得人们)与海产生关系。”

在看过场地后,孙永增与团队开始对这个空间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个纯洁无瑕的白色空间中极具自然光线,清净自然的感觉与当代艺术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于是,孙永增选择凸显整体空间的干净明亮,让当代艺术在这个空间中与自然进行最直接的碰撞,为艺术品的展示进行空间赋能。

第一件进入到这个展厅的作品是艺术家史金淞的《万壑松风》。这件作品也曾在 798 艺术区的白盒子空间展馆内进行展示,不过空间的转换必然会对艺术品的新语境产生影响。

史金淞艺术作品《万壑松风》

“我们这次选择的作品都能够体现一种新的关系。以前,《万壑松风》这件作品是在白盒子 798 展馆展出,当它在一个新的空间中展出时,我们就需要考虑作品与空间的新关系。当然,作品背后本身有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艺术知识产权、乡村就业等社会现实的探讨和关注等。这件作品同时也能够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来阐释‘新关系’这个展览的主题。”

同时,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件作品是八个一模一样的人形雕塑围成圆桌会谈的场景,这是艺术家王书刚的作品 “开会”,这件作品引来了很多观众纷纷拍照打卡。“王书刚的作品带有一定的幽默性,他把八个蹲在一起进行圆桌会议的人变成了相同的面貌,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代表着其各自不同的意见。‘开会’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为了达成共同意见、共同宣言的目的,但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件作品代表了在国际关系中艺术家的表达。据我了解,在这件作品完成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跟这件作品进行了互动。所以,这件作品对展览主题‘新关系’来说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王书刚 ,开会,青铜雕塑,77x56x50cm ,2013

“由嘉里建设开发的海碧台项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生活意义和精神空间的机会。目前,新冠还未过去,在这个全新的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中,艺术作为审美愉悦与观念更新的一种途径,亟待重启。艺术也能够帮助我们抽离表象现实,思考本源和重塑人在世界中所要面对的各种关系。”孙永增如是说,这也正是“新关系”想要给观众带来的思考。

不断传递白盒子理念

一直以来,白盒子艺术机构在孙永增的管理下有着十分明确的三个方向——白盒子艺术馆 ( 学术实验的当代艺术 )、白盒子公共艺术中心 ( 公众参与的艺术 )、白盒子之家 ( 生活的艺术与设计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白盒子艺术馆强调一种学术实验性,而白盒子公共艺术中心的公共艺术项目则强调公众参与性,呼吁大众在公共的场所和场域中去体验艺术。白盒子之家则强调提供一种公众能够消费的关于生活方式的艺术,为大家提供艺术和设计的高品质服务。但是,它同时又是给到大家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拉近公众与艺术品的距离,让艺术品能够真正地进入到生活当中。”

在经历疫情之后,提到白盒子目前的发展规划,孙永增有着一个清晰的判断。“我认为,艺术的需求在这次疫情之后显现出来了。究其原因,首先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精神性需求。随着大家被日益满足的物质需求,人们开始进入思考生活本质的阶段。于是,在之前,显得没有那么重要的艺术领域逐渐被大家所关注。由此,这种现象推动了当代艺术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另外,疫情增加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困难,但这反而催生了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艺术在线上的传播是更有效率的交流方式,当代艺术在这个阶段的表现更加亮眼。从经济上来说,大家开始关注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艺术品能够给每一个家庭带来氛围的改变。所以,当代艺术在疫情之后的确是更加向好了。”

在此环境下,孙永增开始实行了众多的措施来经营白盒子。“白盒子一直是一个当代艺术的综合性运营机构,除了既有的学术研究型展览之外,我们开始与国内新兴的市场和藏家建立联系。尤其这两年在与国际联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这一点。一方面,我们通过参加博览会,推动艺术家跟新兴的市场和藏家建立联系,也加强与我们保持紧密合作的艺术家在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开展与更多城市之间的互动。例如,今年上半年与南京的美术馆和嘉里集团合作,把专业的艺术理念输出,帮助新的艺术机构完成当代艺术与需求者的对接。艺术馆除了推动艺术品的推出外,还有很多专业策展服务以及艺术在乡村发展的计划等。”

面对艺术市场的现状,孙永增做出了自己的预测。“我们预测,众多城市、商业集团、乡村都产生了大量的艺术项目的合作需求。这对当代艺术来讲是一种难得的契机,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内容做得更好,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更多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把‘艺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不断传递。”

对话孙永增:

艺术需要保持独立思考

Q 目前很多艺术博览会让大众对艺术品收藏更加感兴趣,你自己是否也是艺术品收藏者?有没有偏爱的艺术品类型?

A 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一定是自己对艺术十分热爱才能够坚持下去。我自己也是很喜欢艺术品收藏的。我偏爱的艺术品大致有三个标准。首先,我能够在艺术品自身看到在古典艺术中存在的技法、现代艺术中的形式修养以及后现代艺术中的观念性。当一件作品能够经得起这三个标准和三重滤网的推敲的话,这就应该是一件很好的当代艺术品。我一直追求一种平衡感,要求艺术品既要有观念性也要有好的形式和技法修养,这是一件艺术品能够跟你产生感知层面交流的条件。

Q 目前,有没有偏爱的国内的艺术家?

A 白盒子艺术馆目前正在展览的是我个人很喜欢的艺术家李向阳的抽象绘画作品。李向阳在 1981 年留学意大利,他经历了长时间欧洲留学生活和创作,2005年回到北京,通过吸收、融合、尝试并在国际视野中创造了独具个人性的抽象表现风格的作品。而且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仅读到了抽象艺术,我们能够看得到他作品中存在的个人性的、社会性的、艺术性的脉络。

当然,还有在之前展览“hello !World !你好!世界!”中,艺术家洪浩的作品。他的创作非常系统,脉络很清晰,而且有很好的视觉品味和感觉。还想说一下艺术家颜磊,他对色彩的把控是天才型的,是一个很善于思辨的观念艺术家。如今,一大批艺术家涌现,进入公众视野,大家都在关注新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读懂李向阳的“抽象绘画”在白盒子艺术馆展览现场

“HELLO! WORLD! 你好!世界!”在白盒子艺术馆展览现场

Q 现在很多人喜欢打卡网红展览或是网红建筑,而所谓的“网红”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时代审美,你怎么看待这种相互塑造的模式?

A “网红”肯定是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够将更多人带入到展厅里面。但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可能会让人只关注艺术品表层的意义,不愿意去更多接触了解艺术品背后的精神含量以及批判性价值。我感觉,“网红”更多追求的是热闹和视觉冲击力。而作为艺术展览来讲,我们要尽量避免完全给大众的艺术快餐式的作品,而是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并且具有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

Q 目前,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的艺术集会此起彼伏,在疫情之下,艺术的作用是不是愈加凸显了?

A 肯定是越来越向好的趋势。我觉得,上海的艺术市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北京市场的时间当然更长,我们也看到,成都、厦门、深圳等城市的艺术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如今新的财富阶层越来越年轻化,他们不同于老一拨的艺术爱好者,具备更开阔的视野,没有观念和认知上的隔阂,他们直接介入当代艺术的收藏和消费,且当代艺术与家居空间环境也很协调。中国社会整体进入了从追求物质到寻找精神的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代艺术会越来越好。情感、记忆与文化的共同体

Q 目前,我们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是怎样见证的?你的感受如何?

A 我惊叹于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整体水平迅速提升。以此为基础,期待中国的乡村、青年一代的现代性精神和文化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Q 说一件在你记忆中,你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A 我在 2008 年 3 月去希腊参加北京奥运会釆火仪式,那是一次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旅程。奥运之后,中国迎来了真正的全球化时代。

Q “祖国”这两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情感、记忆与文化的共同体。

Q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是追梦人,那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A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当代艺术,从审美的变革到观念的更新。

Q 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你是怎样理解“追梦”的?

A 我认为的“追梦”是每个人都应追求把自己的专业做好,可以帮助和服务到别人。

Q 在你追梦的过程中,你认为激励你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走向成功的?

A 我认为,一直激励我的是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以及一代代新人的积极进取。

Q 当你认为自己取得成功时,你对荣誉感和自豪感如何体会?

A 我觉得自己一直在路上,唯有心存敬畏和谦卑。

文 王雅静

摄影  李英武

编辑/刘艺琳

相关阅读
央美毕业展作品《超级蜂巢》被讥“垃圾堆”,看不懂的现代艺术要怎么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6
“中国工业与当代艺术”主题展在港开幕 展出30余件艺术珍品
中国新闻网 2024-04-26
任哲十二生肖雕塑作品展在朝阳规划艺术馆展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27
400余件“重量级文物艺术品”亮相文博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7
集结海内外艺术力量 艺览北京重启重振艺术市场信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2
看展 |"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5
与艺术“重聚”农展馆 让当代艺术为五一假期增添一抹亮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9
无法参加汇聚全球20多家画廊的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关注微拍堂就好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