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冬奥宣讲团迎来四周岁生日
从2017年以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自己的百姓视角,讲述与冬奥会有关的故事,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四年来他们走遍全国各地,组织超过300场宣讲,现场观众超过13万人,线上观众超过1亿人次。他们都来自北京冬奥宣讲团,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宣传奥运精神的“播种机”。
最初只有7名宣讲员
2017年7月,临近北京获得2022冬季奥运会主办权两周年,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开始组建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团的初心,是面向社会各界民众,讲述冬奥故事,介绍筹办进展,普及冬奥知识,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
据介绍,在组建宣讲团之初,团队里只有7位宣讲员。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综合处主管徐艳丽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这7位宣讲员,是他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冬奥建设者中遴选出来的。“当时接到这个任务,时间很紧。我们的时间节点是7月31日开讲,二十天的时间,我们需要选拔宣讲员,还要组织好稿件和培训。其实最难的就是我们当时缺少既具有冬奥工作经历,又有宣讲能力的人才,所以通过各个渠道,包括推荐,查阅相关书籍、翻找各方面的线索,最终确定了7位宣讲员,组建了冬奥宣讲团的班底。”徐艳丽说。
冬奥演讲团走进玉树
四年来,北京冬奥宣讲团已发展壮大到50人的规模,他们策划开展了“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0天”、“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北京冬奥会倒计时200天”、倒计时一周年“百部短视频百日云宣讲”等330场系列宣讲活动,现场直接受众超过13万人;通过打造100部《我与冬奥的故事》系列宣讲短视频,利用公交、地铁、高铁、楼宇电视、城市大屏等公共空间,在北京市覆盖1.8万公交车辆、23条地铁线路、6000多台楼宇电视和城市大屏、北京西站等重点站区出站口和地面广场,全国“八纵八横”铁路近3000对动车组列车覆盖全国1000余个车站、17万块显示屏,中国国航400多架飞机700余条航线,线上直接受众超过1亿人次。
宣讲员都是奥运参与者
汪涌,新华社体育记者,20年间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报道;刘源洁,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天幕的建设者;中国联通公司的员工张嘉,在两年时间里,与伙伴们一起将北京冬奥会高山比赛地延庆的小海陀山,通过铺设5G光钎,让昔日无人山变成了智慧山;侯琨,走遍世界所有奥运举办城、积极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推广人;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医生孙旭,成为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刘博强,在首钢工作一辈子,从车间轧钢工一路做到如今的冬奥训练场馆制冰师;前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郭丹丹和她的女儿、北京市滑雪队成员张阳光子;刘玉坤,中国残奥冠军.....他们从各自的冬奥工作岗位走出来,向全中国,全世界讲述自己为冬奥,为奥林匹克事业做贡献的故事,同时将冬奥筹办进展,将奥林匹克知识和文化传播出去。
刘玉坤
据介绍,冬奥宣讲员都是从千千万万的冬奥建设者中遴选出来,他们每个人的任务,是向公众表达中国申办承办冬奥会的意义,反映冬奥筹办的进程。4年来冬奥宣讲团从北京开始,辐射到全国。在这个过程中,冬奥宣讲团也在不断地扩充调整,把宣讲员打造成每一个行业的名片,展示中国在各方面,比如科技、高铁、滑雪、制冰、运动、基层体育推广等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
台上8分钟 台下练苦功
和当下流行的脱口秀演讲节目不同,冬奥宣讲团成员上台后,面前可没有提词机。这些宣讲员从各行各业走出来,心中装着本专业的故事。冬奥宣讲团还需要帮助他们总结,提炼,用真情实感,讲出自己的故事。
一次好的宣讲,故事和稿件质量要占到六成。但宣讲员都是一线工作者,不是专业演讲者,听到冬奥宣讲团的要求是完全脱稿宣讲,大家一开始都感到为难。比如姜金玉在首钢是一名天车工,一直和天车打交道,每天盯着机器,说话交谈的机会就不多。而随着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园区,她凭着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干好的韧劲,成功转型为北京冬奥组委的讲解员。
姜金玉
姜金玉的故事,也是中国开始了解冬奥,接纳冬奥,传递奥林匹克精神的故事。但要把姜金玉把自己的故事浓缩成8分钟的宣讲稿,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来自市委讲师团的老师们,运用相关的宣讲经验,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她讲好自己的故事。通过和宣讲员一起聊天,在聊天中确定两到三个故事,再选出特别突出的一个故事,然后着重进行细致的采访。和宣讲员一起回忆当时的情景,整理故事的细节,意义,形成初稿。
徐艳丽介绍,宣讲和演讲是有很大区别的,宣讲要坚持“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情怀、小视角大时代”的原则,突出真人、真事、真心话、真感受、真感动、真感悟。讲好故事最重要的一定是真实。只有真情实感,才能让观众接受到冬奥宣讲员的闪光点。
汪涌
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涌,多年坚持在一线采访。张家口市崇礼区,是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汪涌多次前往太子城村采访。他记得在过去这里家家主业都是种圆白菜,最担心遭遇到大雪,断送几乎一年的收成。而现在村民冬天最盼下雪,过去种圆白菜的农民,成了冬奥场馆的服务人员,成了滑雪教练,开起了饭馆,当上了网约车司机。汪涌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正是通过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得到改变,也为他的演讲带来了更多的真情实感。
金牌、火炬和冰壶是最好道具
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市班戈县,当冬奥宣讲团带着奥运火炬走进援藏小学,学生拉吉措姆在听完宣讲、传递完奥运火炬后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火炬,第一次听到奥运冠军宣讲,我要像奥运冠军一样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在没有冰雪运动资源的地方,金牌,火炬和冰壶,是北京冬奥宣讲团最好的宣讲道具,帮助人们了解冰雪运动,关注北京冬奥会。
在冬奥宣讲团中,有一对母女宣讲员,母亲是滑雪世界冠军郭丹丹,女儿是北京滑雪队成员张阳光子。每次冬奥宣讲团前往中小学宣讲,母女宣讲者的效果特别好。中小学生在听完宣讲后,会特别热烈地包围郭丹丹和张阳光子,向她们要签名。对于世界冠军郭丹丹的金牌,大家会排成排,每一个学生摸金牌时,感觉就像种下了奥林匹克的种子。
周晨光现场普及冰壶运动
旱地冰壶也是冬奥宣讲员传播冬奥项目的道具。在宣讲团里有两位冰壶运动的推广者,一位是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周晨光,他在教学当中一直通过自制模拟器材组织孩子旱地冰壶、旱地冰球、旱地雪车等的模拟体验,还有一位是残奥冠军刘玉坤,曾经代表残奥国家队征战32年,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得过22枚金牌,6次打破世界纪录,在铁饼、铅球、标枪这三个项目上都是金牌获得者。退役后她投身志愿活动,推广冰壶运动。组建起一支旱地冰壶志愿者团队。在进校园宣讲时,刘玉坤会带上旱地冰壶设备,带着同学们感受模拟冰壶,一方面让大家了解规则,同时也在实际运动中调动小学生们的兴趣。
一专多能的“播种机”
在冬奥宣讲团里,宣讲员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宣讲员既不能耽误工作,也不能耽误前往全国各地宣讲。大家为了把冬奥宣讲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冬奥会,宣讲活动会早出晚归。很多宣讲员白天忙着宣讲,夜里再加班做自己的手头工作。
中国联通员工张嘉在幕后服务了北京申奥、举办夏奥、筹办冬奥的全过程。他与工作伙伴努力学习奥运规则,提升网络自主交付能力,钻研上万页的英文文档,上百次的技术演练,数十次的方案迭代,他骄傲地告诉大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所有通信设备都是Made in China。”
在滑雪比赛中,滑雪医生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比赛事故,滑雪医生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完成对伤员的评估、急救和转运。宣讲团成员,积水潭医院的孙旭和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医三院等十几家医院抽调的72名临床医护人员,通过接受雪地救援和滑雪技能培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滑雪医生。
付妍
宣讲团里还有一位女滑雪医生付妍,为提高滑雪速度,苦练滑雪技能,减重近30斤,培训中付妍、孙旭和队友背着15公斤的救援装备在冰面和陡坡上练习滑行,摔倒和受伤都是家常便饭。医疗队曾经有4名队员发生了严重的外伤,分别是锁骨骨折、肋骨骨折、胸椎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在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高山滑雪比赛期间,这些中国第一批滑雪医生圆满完成项目保障任务,也为北京冬奥热了身。
徐艳丽表示,走过4年,冬奥宣讲团就像一台播种机,走到哪里,就把冬奥的种子就播撒到哪里,每次宣讲员都会得到观众的热烈反馈。当宣讲团前往青海玉树少数民族地区,那里的人民虽然没有接触过冰雪运动,但当宣讲员介绍冬奥情况,介绍自己的本职工作,听众的眼神里都是渴望的,都希望参与,希望了解冰雪运动。
接下来,冬奥宣讲团将最大程度地辐射全国,按照“北冰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持续在全国各地组织系列宣讲,最大范围普及冬奥知识,传播奥运精神,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带动更多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图/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张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