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名家岁月总留痕 心中宛有当时在
北京青年报 2021-09-07 10:00

林青霞在7月30日和8月1日发了两条微博,提到的都是同一本书。她在微博中写道:“那天晚饭后回家,收到一本大书,翻开来看,即刻放不下,背包往地上一丢,先是坐着,后来干脆歪在床边不停地翻阅。鸟叫了,不停,天亮了,还在看。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等我合上书本,看看桌上的时钟,已经是早上七点三十九分。作者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书名很长《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字也多——四十万,每篇都有大文学家的书信,不过也不一定要从头顺着看,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好看,相信喜欢看大作家的墨宝和读他们故事的人,会不断地有所领悟,所以忍不住要介绍给大家。”

让林青霞爱不释手的《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由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作者潘耀明笔名彦火,现职《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文综》社长兼总编辑、香港作家网社长。主要创作有评论、散文集十五种,分别在内地、港台及海外出版。其中《当代中国作家风貌》被韩国圣心大学翻译成韩文,并成为大学参考书。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国香港中小学教科书内。

749228.jpg

《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由严家炎作序,精选了潘耀明与巴金、钱钟书、杨绛、叶圣陶、俞平伯、沈从文、卞之琳、艾青、骆宾基、秦牧、顾城等名家的交往研究文章,同时配以这些名家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书信、手稿、照片等珍贵资料。

严家炎评价说:“这部丰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陈子善教授也说:“作者是散文名家,文笔生动细腻,不仅写活了这些作家,而且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线索,一卷在手,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当有更全面真切的了解。”

近日,在作家出版社的帮助下,潘耀明接受了媒体采访。

368493.jpg

金庸先生海宁口音重

酒量小手不离书

对于潘耀明,内地读者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他是金庸先生的好友,甚至称他是“金庸的秘书”“金庸的代言人”,对此,潘耀明说,“我不敢掠美,我为此发表过无数声明、澄清启事,甚至对每一位来访者和电话访问的传媒记者一再表白:我既不是‘金庸的秘书’,也不是‘金庸的代言人’,金庸是我的前辈,我顶多可以说是‘金庸的小字辈朋友’。金庸于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是仰之弥高的崇碑,我只是他卑微的学生。”

潘耀明小学时即开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后来有一天被老师发现了,“他就跟我讲,你再看,我就记你大过。”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金庸让董桥打电话给潘耀明,董桥说:“查先生要见你。”潘耀明意外又兴奋:“且说我诚惶诚恐地跑到当年北角旧明报大厦查先生的办公室,查先生与董桥已坐在那里。查先生与我寒暄过后,让我坐下稍候片刻,他则移步到办公桌去伏案写东西。时间像墙上挂钟发出的嘀嗒声,一秒一秒地过去,空气静寂得像凝结了。为了打破这闷局,我偶尔与董桥闲聊几句,都是不着边际的话题。大抵过了约半刻钟后,查先生从书桌起身向我走来,亲自递了一份刚誊写好、墨香扑鼻的聘书给我。接到聘书后,我很激动,也很冲动,只粗略浏览了聘书内容,便不假思索地签署了。当时我是某大出版社的编辑部主管和董事,事前未向原出版社提出辞呈。这是我迄今接到的第一份手写聘书,而且出自大家之手,岂能不为之动容?!”

查先生在聘书上写明,潘耀明除了当总编辑之外,还兼任总经理。第一天上班,潘耀明希望查先生就办《明报月刊》给他一点指示。“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查先生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瞧着办吧!’当我向他征询,除了之前他在《明报月刊·发刊词》倡导的‘独立、自由、宽容’的办刊精神外,他在商业社会办一份亏蚀的文化性杂志有什么其他特殊原因吗?他回答得简洁:‘我是想替明报集团穿上一件名牌西装。’”

金庸先生是浙江海宁人,潘耀明回忆说他的海宁口音很重:“你看他的访谈,都是要打字幕的,否则很难理解。他用很浓重的海宁腔与你交谈,很多人都不得其要领。”也因此,潘耀明透露,金庸主政明报集团时,除了开会偶尔讲话外,平时大都是用写字条的方式来传递他的指令。每当收到金庸字条,编辑部的同事都格外紧张。所以在校稿时特别用心。迄今,《明报月刊》每篇文章,要求有五个校次,尽量做到少出错,甚至零错字。这都是金庸择善固执的优良传统。

《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中有一张金庸先生和潘耀明饮酒的照片,潘耀明笑说金庸酒量不怎么样,“他一般不会喝很多,我酒量比他稍稍好一点。金庸本身说话也不是很流畅,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好,在浮一大白后,平时拙于辞令的我们俩,无形中解除了拘牵。他操他的海宁普通话,我讲我的闽南国语,南腔北调混在一起,彼此竟然沟通无间,一旦话题敞开,天南地北,逸兴遄飞。”

对于金庸先生的成功,潘耀明认为与他的博览群书、渊博的学问、广阔的襟怀和独特的眼光等诸因素都有关系。“金庸的博识,与他喜欢阅读有关。他除了精通英文外,还谙懂日文、法文,他真的是生活在书里面,他去哪里都会去看书,打个比方,我陪他出差,经过机场,他肯定要去找书店,看到有喜欢的书就买下来。他是手不离书的,金庸除了办公室书多,他在山边的复式寓所,上层近三百平方米,其三幅墙都做了书架,触目是琳琅满目的书海,置身其间,大有‘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之豪情胜慨!”

204378.jpg

40多年与名家书信来往

收藏珍贵信札和书画

书写的年代已逐渐远去。文人的信札、手迹已成为历史陈迹。也因此,《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显得弥足珍贵,严家炎在序言中写道:“潘耀明抽时间收集整理了四十多年来,他与大陆和海外文学家来往交流的大量书信、照片和字画,并从中挑选出精华部分,汇集写就了这部四百多页的大著。单单看他拜访过的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曹禺、丁玲、艾青、端木蕻良、萧乾、钱钟书、沈从文、俞平伯、汪曾祺、吴祖光、新凤霞、柯灵……无一不是新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文学大家,就非常之难得,而且每位人士他都不止拜访过一两次,交往时间一般都长达数年、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包括书信往来,比如,他和萧乾通信就长达二十年,外加在香港难以计数和热情周到的接待。新时期的著名新老作家如茹志鹃、秦牧、张贤亮、蔡其矫、郭风、何为……他也都有交往。这部书中收录了他与这些人士的部分书信和受赠书画。这些通信和书画登陆内地还是首次。”

837546.jpg

艾青是潘耀明最早认识的内地诗人,两人相识于1978年,那时艾青刚摘了“右派”帽子,“可以说他是我最早的忘年交,最早有书信往来。信大都是他亲自写和复的,后来,他身体欠安,才由夫人高瑛代笔。他的许多诗篇都是我早年所熟读的。他那一首《我爱这土地》很感人,我每次朗读,都不禁热泪盈眶。我从没读到一首同样的诗篇可以对祖国爱得那么深沉!所以我特地请他誊抄一遍给我。”

潘耀明收藏的巴金信札有十三封之多,“他都是用钢笔书写的。他晚年身体不大好,字体很小,却很清晰。内容大都是谈他的创作经验和近况,其中不少内容涉及他写《随想录》的点点滴滴。他的繁体字版《随想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我当时负责三联书店编辑部,所以就出版繁体版的《随想录》事宜与他有过较多的书信来往。我手上还有巴金《随想录·总序》及《随想录》繁体版的序言原稿。”潘耀明表示,自己至今也在学习巴金先生“说真话”的精神,但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巴金先生在早期的时候说过很多违心的话,后来他受达到的高度、地位所影响,到了晚年,觉得应该说真话,所以,‘说真话’是很不简单的。在巴金去世的时候,金庸写了一篇纪念巴金的文章,金庸也是觉得巴金很了不起,换作是金庸自己,巴金的那种处境,他也许也做不到像巴金那样讲真话。”

在作家的信札中,潘耀明收有萧乾信件共有七八十封。“信札牵涉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他的书稿、生活、近况等等。他是一个热心人,他还向我推介不少海外文化界朋友。他的字比较潦草,但仔细辨认,还是可以明了的。俞平伯先生的信札特别珍贵,都是在八十岁以后亲笔写的信,共有二十七封,钱钟书的信札都是用毛笔写的,如他的文章,挥斥方遒,龙飞凤舞,苍劲而逸致,很有收藏价值。”

在潘耀明看来,作家中擅画画的,就他所交往的,端木蕻良和汪曾祺是特别出众的。“前者是芸芸东北作家中最是才气横溢不过的;后者的小说、散文都很空灵而慧黠,他的书法、画也很讲意境,备受称许。”

搬了多次家,俞平伯赠的“既醉情拈杯酒绿,迟归喜遇碗灯红”始终挂在客厅。

1bt11_b.jpg

潘耀明搬了几次家,但俞平伯赠予他的对联“既醉情拈杯酒绿,迟归喜遇碗灯红”一直悬挂在他的客厅中。“每次归家读到这对联,都会令我感到难言的温煦和亲切感。既醉情拈杯酒绿的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好多朋友,交往有真性情,就像喝酒一样,要有德行。迟归喜遇碗灯红就比较浅白了,是在说你回家看到家里的灯光,温馨的灯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外面跟朋友可以尽情地交往,但这个‘交往’是指德行方面的。回到家还有温馨的灯光,很温暖。所以我很喜欢,一直挂在家中。”

虽然潘耀明是小辈,但金庸曾称其“耀明吾兄”,钱钟书先生也是与潘耀明以“兄”“弟”相称,说及此,潘耀明表示他跟这些“大家”来往比较早,“1978年,很多‘大家’在当时都没有消息,他们沉默了大概10年,在那个时候,我有了机会跟这些‘大家’能够成为朋友。按照现在的称呼,我是受不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兄’跟‘弟’是彼此交往的一种称呼,虽然钱先生是大学问家,但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称呼习惯,他写信给对方,这是一种尊称,包括金庸写给我的信,也是用‘兄’,他自己称为‘弟’,这个是长者风范,是传统美德。”

838312.jpg

俞平伯喜欢用嘴叼着烟

这些大师的风范让潘耀明回忆起来仍钦佩不已,“比如萧乾先生晚年在患癌的情况下,跟太太文洁若依然在翻译《尤利西斯》这样的大作,精神令人感动。还有沈从文先生,1949年他去历史博物馆去做讲解员,后来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的巨作。这些大家不管是在顺境或者在逆境,都没有离弃对文学的追求和兴趣、对文化坚定不移的初心,这个很值得敬佩。这些也是我从他们身上得到的一些经验。”

而回忆一些书中未提及的故事,潘耀明讲了两件事,一件是在1983年,他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当时中国作家里面有吴祖光、王安忆、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陈映真、七等生,潘耀明与吴祖光同住一套房间,彼此分工合作,吴祖光负责去超市买菜,潘耀明则不辞辛劳负责烹饪每日两餐,两人相处三个月,关系十分融洽。临别时吴祖光题赠报恩诗一首:“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潘耀明回忆说:“当时吴祖光已经很有名气了,夏衍先生称他是‘神童’,吴祖光在年轻的时候创作了《风雪夜归人》这样影响力很大的话剧,他有很多崇拜者,有一个从台湾来的,是他早年教过的女学生,特意从台湾来看望吴祖光,这种情谊,是超过时间超越地域,这种感情是很感人的,这个我没有写在书里,现在想起来是很感动人的一件事情。”

1bt12_b.jpg

第二个故事关于俞平伯先生,“他不仅对《红楼梦》有研究,而且他还是昆曲专家,现在很多人说白先勇推广昆曲,其实俞平伯跟他的太太许宝驯很早也一直在推广昆曲,他们夫妇合作谱写下不少曲子。俞平伯跟钱钟书先生当时都是有奖学金去英国留学的,后来他不习惯,因为跟太太感情太深,离不开,去了不久就回来了,中途经过香港,那是他第一次到香港。俞平伯先生一直有个愿望,想再来香港,1986年,俞平伯先生86岁,而且他当时已经中风半身不遂要坐轮椅,没人敢邀请他来香港,我就开始想办法,我很希望他能来香港看看,后来这件事情成了,他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发表了他对《红楼梦》新的见解,很轰动,现场挤满了听众,后来挤不下了,有些听众就在电视里听俞平伯先生讲。”

作为冰心先生的老乡,潘耀明从1981年开始同冰心先生往来,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冰心先生的《繁星》,“我在小的时候就读过好多遍,那本书很有诗意,而且想象空间很大。”

问潘耀明先生现在如果能够给这些大师写信,他想给谁写,潘耀明说:“每个大师我都会给他写,因为这些都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我心目中的老师,都是我所敬重的。”

请潘耀明给当下的青年人推荐一些书单,潘耀明慎重地想了很久,他比较倾向年轻人阅读经典作品。“我打个比较简单的比方,香港女作家亦舒,她有很多读者,在内地也出版了很多作品,她念的是英文书院,她的中文是在《红楼梦》里学习的,她看《红楼梦》不是几遍,是几十遍,《红楼梦》是她写作上的一块敲门砖。中国的文学经典都是经过了几百年流传下来的,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成熟的。《西游记》是很纯粹的文字,非常了不起,是写作的好范文。《红楼梦》是博大精深的,里面写了太多的东西,包括饮食、服饰、礼仪以及众多的人物等等描写的底蕴很丰富,《红楼梦》真的要细读,不止要读一遍。有一次钱钟书先生跟我讲,他就是在中国古代这些经典里得到营养,这些经典中的文字都是清通的,而且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俗化。我是最推荐现在的年轻人多读一读《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文字。当代的作家王安忆、铁凝、苏童、余华,贾平凹、刘震云,张承志等的作品我也都有看,我觉得他们的作品都是很有水平的,而且很有文采。”

供图/晓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 上海文学馆巴金图书馆有望11月25日开放
解放日报 2024-09-04
寻访|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凝眸D2:踏寻金庸、徐志摩、王国维的足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梁羽生、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学馆
扬子晚报 2024-05-15
文学|陈平原:金庸的小说、新闻与史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2
“侠之大者:魅力长新的中华情怀”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8
纪念|因为结识金庸,我的人生活得比以往更精彩 导演黄健中回忆《笑傲江湖》拍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纪念|因为结识金庸,我的人生活得比以往更精彩 导演黄健中回忆《笑傲江湖》拍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张纪中:想拍金庸笔下没有出现的人物,比如独孤求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