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楼财经 | 资管新规过渡期年底结束,银行理财产品将真正净值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26 12:34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目前距离过渡期结束只剩下四个月时间,银行理财市场的净值化转型已进入冲刺阶段。最近市场又传来银行理财产品估值被加强监管的消息。据报道,监管部门已要求六大行在今年年底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对于理财产品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投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对于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估值方法转换后,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估值将真正随市值波动,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将变大,会更像债券型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降低高波动资产的投资,导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下降。

成本法和市值法究竟怎么回事?

据了解,所谓摊余成本法,是将投资标的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考虑其买入时溢价或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摊销,每日计提收益。这一估值方式使产品收益率在一般情况下都呈现正收益,产品净值看起来更稳定,甚至只涨不跌,投资者看着会感觉安心。但该方法有隐藏损益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

而市值法则是在每个交易日从市场或者从第三方取得一个估值价格,并将每日估值价格的变动计入当日损益。这样一来产品净值每天的波动就明显了,正负都有可能,但投资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产品的净值风险。

举例来说,理财产品买入同一只债券,若按照成本法估值,无论债券价格涨跌,该理财产品净值不受影响,因为每日的收益率是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这个是可以预期的固定值,所以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小,基本没有回撤风险。

而以市值法计量,如果债券市场价格上涨,投资该债券的理财产品净值也跟着涨,反之债券下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可见市值法可以准确反映理财产品当前的市场价值。

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长久以来的“刚性兑付”,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显然,用市值法估值更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

“伪净值”产品将受到严格监管    成本法估值易积累风险隐患

这两年,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像基金那样净值化了,但不少投资者心里依然存有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幻想。

多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为了迎合市场和投资者,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明修“净值”栈道、暗度“保本”陈仓,实质上是披着“净值”外衣的“伪净值”产品。目前看,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性明显较小,甚至没有。这主要是通过对部分资产实施摊余成本法或成本计价来计算的。一旦产品的成本法计价受到限制,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波动性可能受到挑战。

据了解,2021年以来,在理财产品进行净值化转型期间,监管除了着重加强对理财业务的存量整改,对增量的净值型产品也进行了检查。7月13日,银保监罚决字〔2021〕27号首次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进行了处罚。

招商证券研报认为,银行理财估值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摊余成本法估值有被滥用之嫌。这有悖于资管新规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也不利于银行彻底打破刚性兑付。参照公募基金做法,尽量采用市值法估值应是大势所趋,回归代客理财之本源。摊余成本估值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容易积累风险,危险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

六大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还需提速 

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下称《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进程的有序推进。截至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75和23.90个百分点。

但是,大型银行的净值化改造还有较大空间。Wind数据显示,目前6大国有行合计存续产品达6733只,其中净值型产品数量为1378只,占比为20.47%,比例并不高。可见在监管要求下,6大行剩余近5000多只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有望加快。

具体来看,目前建行存续产品数量最多,达2326只,其净值型产品占比仅有5.37%。而净值型产品占比最高的为工行,共有1443只产品,净值型产品已达859只,占比超过50%。这表明,六大行之间在净值化改造的进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业内观点:未来半年内新发产品净值波动将明显加大  

数据显示,从投资资产来看,截至2021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的资产约28.66万亿;其中,债券19.29万亿,非标3.75万亿,银行存款2.77万亿,权益类1.17万亿。银行理财持有的债券里面,利率债(政策性金融债、铁道债汇金债为主)1.76万亿,同业存单3.0万亿,银行资本工具约3万亿,其他信用债合计11.5万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银行理财估值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肯定会变大,投资者应该有一定心理准备。此外,银行为迎合投资者“求稳”的心态,可能会降低高波动资产的投资,从而影响产品收益率。

招商证券研报称,彻底转向市值法估值后,定开式理财产品除了可以期限严格匹配投资非标外基本与公募债券型基金类似。预计,未来半年内,新发产品净值波动将明显加大,考虑到客户的接受度,新发定开式理财产品可能会销售困难,使得理财规模出现暂时性下降。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主动下调高波动性资产的配置比例,运营目标往公募基金的货币产品靠拢。但这肯定会影响到产品的收益率。目前,主流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在2%~2.4%之间波动,而类似的银行现金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都明显高于这一水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崛起 又行至十字路口
上海证券报 2023-05-06
市场走出低谷稳步回暖 超4000只银行理财产品 净值翻红
上海证券报 2023-04-14
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上线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尚未成为银行主推产品
证券日报 2023-03-24
银行理财产品“上新” 债市添源头活水
中国证券报 2023-02-22
17只摊余成本法银行理财产品募资总额达82亿元 业界这样说——
证券日报 2023-02-16
摊余成本法重出江湖 理财子公司称为应对债市波动
证券日报 2022-12-16
新规过渡期倒计时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2-10-28
新规过渡期不足半年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密集整改“打补丁”
中国证券报 2022-07-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