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9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迎来倒计时200天的重要节点。冬奥脚步日益临近,北京冬奥会筹办得到底怎么样了?截至目前,北京及延庆赛区冬奥工程共计57项,已累计完工53项,剩余4项计划于今年内全部完工,张家口赛区76个冬奥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那么,北京冬奥会提出的四大办奥理念之首的“绿色办奥”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呢?
高海拔雪道生态修复阶段性成果
2015年7月31日,北京和张家口携手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在北京冬奥组委和国内外专家共同努力下,这四个字一步步转变成了覆盖了“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3大领域,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项措施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以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冬奥赛区场馆建设为主线,让可持续性发展从口号变成行动,正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绘出一幅美好蓝图。申办时提出的“绿色办奥“,正在从承诺变为现实。
正在成型的“天坛图”
2019年11月,北京冬奥组委获得了国际权威第三方机构颁发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将“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第一个覆盖奥运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获得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的大型活动。
据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负责人刘新平介绍,中国向世界承诺了“绿色办奥”,北京冬奥会筹办近6年多来,努力将这四个字逐字解读,放大,落地,最终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亮点成果。
刘新平从事环保领域技术管理工作多年,笑称自己当初领到“可持续发展”任务时也是一头雾水。在很多权威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计划各项措施正在逐步通过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各个领域工作中落地,每句文字都正在变成实打实的成果。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计划提出的“可持续·向未来”的可持续性愿景和“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的总体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逐步绘制出一辐完美体现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工作框架的天坛图,完美诠释着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作全景。
艰巨的可持续性目标
北京冬奥会是首次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申办时承诺办成一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冬奥会,并在所有领域里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到实处。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和创新工作模式。
在“环境正影响”方面,场馆、生态、低碳和可持续采购等工作都实现了承诺目标。刘新平表示,新建室内场馆均已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标准;现有场馆按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二星级要求进行改造;新建雪上场馆达到创新制定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三星级标准。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努力实现全部中和,电力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此外,可持续性理念也融入采购全过程。
山林掩映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延庆赛区对赛道涉及到的3万余棵原生树木和灌木进行移植,成活率在90%以上,保护了赛区内的小溪流,也确保了河流不断流。如此细致入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奥运历史上还是首次。北京冬奥会将为奥运会可持续性作出示范,提供“北京标准”。
“闯”出来的历史第一
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场馆都采用了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在科技驱动下,突破传统,闯出来了多项“历史第一”。
比如,北京冬奥会第一次应用最为环保和具有可持续性的二氧化碳制冷技术,涵盖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等4块冰上场地,该制冷剂的碳排放趋近于零;
第一次创新制定雪上场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雪上场馆100%获得绿色建筑标识;
所有场馆第一次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国家游泳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第一次实现了“水冰转换”,完美从夏季奥运场馆变身为冬季运动场馆。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是全球第一条位于南坡的赛道,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以有效保护赛道冰面免于受到各种气候因素影响,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延庆赛区场馆建设过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本地生态的干扰,在施工中,延庆赛区坚持“避让”原则,赛区建设就地保护小区;对于无法避让的保护植物采取生态环境相似的近地保护或远距离迁地保护。占地面积约300亩的冬奥会迁地保护基地,汇集了从延庆赛区核心区迁移下山的30余种2万多株树木,成活率超过90%。完成赛区生态修复,赛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可惠及百姓的绿色
这些努力,不仅为了完成可持续性发展目标。2008年夏奥得以让文明礼仪形成习惯,深入人心,未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化,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目标也将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宝贵遗产,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分享的更多福利。
国家速滑馆浇冰
比如新建的国家速滑馆,配有场馆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能通过把制冷产生的废热用于除湿、冰面维护、场馆生活热水等,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节省200多万度电,整个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这相当于约120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这意味着在北京冬奥会后,国家速滑馆在为市民开放使用时,将减少高额电费和维护费用,也就是减少场馆运行过程的碳排放。
再比如,延庆赛区周边带动着建立起一批极具特色的民宿主题小院,目前民宿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冬奥会的举行,也将带动延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刘新平表示:“可持续性融合了环境、经济和社会各种因素。北京冬奥会是中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重要时机,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都能做出更多示范,以更多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以更好的行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创立好的范例,成为北京冬奥会可以留下的更多有形和无形的可持续性遗产,这些都是冬奥会可持续性的价值所在。”
目前,借助北京冬奥会,京张高铁已经将张家口、崇礼、延庆和北京城区串成一线。北京和崇礼之间原先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为50分钟;崇礼区12.6万人中有近3万人直接或间接为雪场服务。崇礼已于2019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除了冰雪经济,还有风口可再生能源可圈可点。在张北柔性直流工程现场,“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已经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张家口也迎来一次绿色能源大发展的机遇。多种形式的互联互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都在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惠及区域社会和百姓生活。
“绿色办奥”,蓝图正在绘成现实。而我们每个人,都将享受到其中的红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编辑/张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