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是《诗经·小雅》里对“草木染”的描写。
桉树染黄色,蓼蓝染蓝色,藏红花染红色,青柿果实染咖色,青柿叶子还可染卡其色……
今天,记者在长沙宁乡的一处农庄里,见到了一位热爱自然的女子。在漫山遍野中采集植物的根、茎、叶、皮,用来提取染液,染制织物,她是将古法“草木染”分享给大家的传承人卢兰,被人称为宁乡“李子柒”。
因为喜欢 她开启了“游学”路
卢兰今年39岁。此前,一直在外经商。
“从小跟在奶奶身边,在山村里长大的我热爱大自然,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草木染,一眼就爱上了。”卢兰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当她将心里的想法说给奶奶听,却得到意外惊喜,“奶奶居然会这种古老天然的植物染色手艺,只是年纪大了,没有再用这种方法染布。身边就有启蒙老师,这让我坚定了将草木染传承下去的决心。”
得到奶奶的支持,接下来的几年里,对“草木染”有了一定认知的卢兰,前往云南、贵州等地游学,跟着当地老人研习“草木染”古法工艺。因长期浸泡在冷水里,卢兰原本纤细白皙的双手变得“沧桑”,“指甲缝、手指总是被染得五颜六色”。边摸索边实践,她慢慢积累着经验。
2017年,卢兰回到了宁乡龙源湖农庄,成立了宁乡首个“草木染”工作室。
为了传承 5年举办近100场研学活动
“在这里,漫山遍野植物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来提取染液。”提到和“草木染”相关的话题,卢兰滔滔不绝,这种从自然界植物里提出色素进行染色的传统古老的印染方法,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大自然灵性的生命染入织物中,披戴于身,为生活添几分山野之趣、自然之美。”
以泥土为邻,弄草香满衣。成立工作室至今,卢兰通过非遗课堂和深度进阶课等途径,已经学会提取10余种色彩,制作出内敛质朴的“草木染”作品,还原自然之美。
为了让“草木染”被更多人知晓,卢兰会定期在自己的手工坊开办研学活动,邀请爱好者来参观、体验、制作“草木染”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上这个古老的印染方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卢兰说,她希望孩子们能喜欢这个手工艺,能感受到这里面所蕴藏的辛苦和温度,“5年来,我举办了近100场次研学活动。”
一匹匹蓝色的印花长布,在风中飘舞,光线下透着纯净的颜色,如同保留着植物生命的痕迹。卢兰说,这样的手工工序,延续了草木的呼吸和心跳,也为布匹带来生命的温度。
“草木染”的美,取之自然,融于自然。“穿戴上草木染制品,你就会发现,伴着自然的清香,许多不期而遇的惊喜,都被留了下来。”卢兰说,这里面,不仅有手艺人的情怀,更有草木最温柔的馈赠。
文/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周思慧 黄杏 谢映华
编辑/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