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研究员6日表示,巨犀新种“临夏巨犀”的研究为巨犀演化建立起“家谱”及迁徙路线图:巨犀在渐新世早期从今天青藏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原经中国西北地区扩散到南亚,巴基斯坦巨犀的后代又在渐新世晚期返回甘肃和新疆。
中科院古脊椎所当天在“临夏巨犀”发现地甘肃和政地区举行“临夏巨犀”化石命名揭牌仪式,邓涛做“临夏巨犀”研究学术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这意味着,巨犀在青藏高原的周缘存在着从早渐新世到晚渐新世的往复迁徙事件。由此也证明,巨犀生活时期青藏地区尚未上升成今天的高原,指示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当时不超过2000米,没足够的高度阻碍像巨犀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扩散。
邓涛领导的中美合作团队近期完成“临夏巨犀”化石研究并命名。“临夏巨犀”化石采自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临夏盆地渐新世晚期2650万年前地层中,是一具长度超过1米并带有下颌骨和环椎的完整头骨化石。合作团队在增加大量头骨、牙齿和头后骨骼性状的基础进行新的系统发育分析,解决了分隔于青藏高原南北两侧的不同巨犀间的起源和演化关系。
该研究发现,“临夏巨犀”比巨犀属的其他种更进步,其体型更大。同时,巨犀化石在如今是干旱少雨气候的临夏盆地发现,表明临夏盆地在渐新世晚期时,气候还比较温暖潮湿,树林也比较丰富。
作为地球历史上已知生存过的最大陆地哺乳动物,巨犀最早发现于亚洲,其从始新世中期4200万年前出现到中新世早期2100万年前灭绝的演化关系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邓涛科普介绍,综合分析巨犀的形态特征,可以知道巨犀以树冠的叶子为食。从孢粉和植物化石分析,巨犀生活的渐新世环境中有树林供巨犀取食树叶。到了渐新世末期,气候已变得干燥,巨犀生活地区的常绿植物和沼泽植物消失了,而阔叶落叶林广泛分布,还能支撑巨犀的生存。但从中新世早期开始,干旱进一步加剧,森林大量消失,草原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巨犀的彻底绝灭。
“青藏高原的隆升同巨犀的演化一样迷人,它的发育是新生代最为重大的地质事件,其阶段性的隆升过程极大地影响了生活在高原上及高原周边生物的演化历史。随着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进行,我们期待着那里有巨犀,有更多的高原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述说。”邓涛表示。
文/记者 孙自法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