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后辈追忆王毓宝:为艺术大胆创新,教徒弟宽严相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20 11:49

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先生追思会近日在天津市东丽区跃进路华明天裕殡葬服务中心天福厅举办,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曲艺家协会籍薇以及常宝丰、魏文亮、张志宽、王佩元、刘俊杰等、刘春爱、刘秀梅等表演艺术家均到场送王毓宝最后一程。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随后专访了王毓宝的儿子刘小凯、徒弟刘迎,他们讲述了王毓宝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关心天津时调的传承问题,追忆了其生前对天津时调通过“旧曲新音”手法进行改革创新的贡献和对这一艺术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生命最后一刻仍惦记天津时调传承

“6月9日,我给我师父王毓宝的儿子刘小凯发微信,告诉他我前晚做梦梦到师父了,我很想念师父,想着6月10日上午给‘春雨计划’的小孩子们排练结束后,我就去他家里探望师父,中午饭就不用留了。”刘迎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就在6月10日中午12时48分,她赶到了师父家里。

刘迎看到师父王毓宝躺在床上,精神状态还挺好。她问刘迎最近在忙什么?刘迎说在忙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汇演的事,帮孩子们排练新创作的曲艺节目《南湖红船》,说着刘迎还给王毓宝唱了一段。王毓宝点头嘱咐道:“建党百年这是大事喜事,这新节目一定要排演好。”说完,她又叮嘱一定要将天津时调在孩子们当中传承好。

刘迎就这样答应着走出了王毓宝的家,令她没料到的是,这竟然成了和师父的最后一次见面。当天下午14点多,王毓宝喘不上气,被儿子刘小凯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终因大面积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16时21分逝世,享年96岁。

“这一点您一定给写上,就是老艺术家在这生命最后时刻跟徒弟说的这些话,她还在惦记着天津时调,想着如何将其传承下去。可以说她是为天津时调而生,她为天津时调的发展付出了一生心血。”刘迎在微信上向记者如此强调道,她还清楚地记得,半年前,师父王毓宝还教她演唱了天津时调传统节目《画扇面儿》。

《摔西瓜》为代表作 改创后被命名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时调小曲类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如“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等,还有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调”“秦楼悲秋”“怯五更”“后娘打孩子”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最初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红桥区鸟市、和平区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王毓宝从小随父学习京韵大鼓、单弦、靠山调,感受和见证了时调曲种艺术魅力和衰落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王毓宝于1953年进入天津广播曲艺团。她的新作品《摔西瓜》在天津工人剧场首演,开演后演员还没露面,笙管齐鸣的乐队前奏声就已赢得了观众们的碰头彩,王毓宝随后的演唱从唱腔到形体动作都令津门曲艺观众眼前一亮,领略到经过改革创新之后的时调精品的艺术魅力。这次创新尝试获得了空前成功,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全国各地的曲艺同行也纷纷来天津学习观摩。

正是在这一年,以《摔西瓜》为代表的经过改革创新的时调曲种被正式命名为“天津时调”。在谈到天津时调的命名时,王毓宝不无自豪地说:“这个曲种过去就叫时调,不叫天津时调,现在所说的天津时调就从我这儿起的。为嘛叫天津时调呢?是说咱这个曲种就是天津的趣味儿,天津字儿,天津味儿,咱就叫天津时调吧。”王毓宝就是天津时调艺术的创造者和先行者。

将“老鸳鸯调”融入新曲中 尝试多乐器伴奏

《摔西瓜》的成功,使王毓宝对天津时调新作品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先后参与创作演出了《制寒衣》《提意见》《想心事》等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曲目,同时对很多传统唱段进行了精心改编,挖掘整理了“老鸳鸯调”“新鸳鸯调”“拉哈调”“悲秋”“大数子”“怯五更”等有代表性的时调曲牌,丰富了天津时调的调式和曲目。

谈起母亲王毓宝对于天津时调的发展与创新,刘小凯表示,母亲每十年当中,必有一段精品。比如她于1958年创作的《翻江倒海》参加全国曲艺选拔赛,最终被选拨上,得以进京演出。这在当时代表了天津的特色,各大报纸竞相报道,也引起了行内专家教授的关注与研究。1970年代,王毓宝创作的《军民鱼水情》更是红遍大江南北。

“80年代末,海峡两岸开启民间往来与交流,我母亲阅读到北京一位作家写的一首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诗,觉得这首词太美了,就想把它改编成天津时调。曲艺团领导说这也太敏感了,出了问题怎么办?我母亲说词不能唱,曲调不见得有问题啊,出了问题她负责。”刘小凯说道,就这样母亲王毓宝大胆尝试,将慢版的“老鸳鸯调”融入到台湾老兵作为少小离家的游子怀念大陆的心情里,如此“旧曲新音”,观众听了耳目一新,迅速在全国走红,也得到了曲艺界人士的认同。

从小跟着母亲学伴奏的刘小凯还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母亲王毓宝和几位琴师不断摸索试验,一改过去时调只有三弦和四胡两种乐器伴奏的单调场面,增加了乐队的编制,大胆地将扬琴、京胡、二胡、琵琶、笙和低音胡、大提琴等多种乐器运用到时调表演中。

“经过尝试发现,低音胡声音‘嗡嗡’地没有弹拨,高音胡音调又太高也不太适合,最终根据舞台效果,确定了三弦、四胡、笙、扬琴和大提琴作为时调表演的固定乐队编制,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刘小凯表示,多乐器的演奏,为天津时调烘托气氛,有着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之功效。

只听到唱未见到摔西瓜动作 徒弟挨批

在演唱技巧方面,王毓宝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甜美、清脆”的嗓音特点,将时调老前辈高五姑创制的“疙瘩腔”巧妙地糅合在作品中,这也成为了她独具个人特色的演唱技巧。

跟着王毓宝学了33年天津时调的徒弟刘迎对这一演唱技巧也有所掌握,这一曲种讲究口传心授,要字正腔圆。王毓宝演唱,刘迎在旁边跟着学,刘迎音调拿不准的地方,王毓宝会及时指正,就这样两人一来一去地常常排演到深夜。她还记得,她和王毓宝老师在同台演出《军民鱼水情》时,唱到“张大娘坐在了炕头上引线穿针”这句时,王毓宝不忘叮嘱她,“这时眼睛里一定要有人民群众最朴实可爱的那种眼神”。

刘迎也还记得,在天津的某个剧场里,王毓宝坐在包厢里观看演出。刘迎使出浑身解数唱了师父王毓宝的代表作《摔西瓜》,演出结束后,她走到王毓宝跟前,问自己唱得怎样?王毓宝说:“不错不错,过两天到家里来。”就这样,到了家里后,王毓宝才交底:“你那天在台上唱的《摔西瓜》,但我并没看你摔在地上,你摔哪里去了呢?时调表演不能光只是唱,眼神及动作都要跟着唱词走,你并没有将‘摔西瓜’这个动作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刘迎看来,师父不在剧场当众批评她,而是顾及了她的面子,这体现了师父的护犊情深;同时私下又严厉批评她,为的是鞭策她督促她改正自己的错误。由此,她深刻体会到师父的高风亮节,宽严相济。

“师父王毓宝一生桃李满天下,有一些爱好曲艺的外国人也跟她学唱天津时调,她晚年时还身体力行地通过天津市的‘春雨计划’工程给一些小学生传授天津时调。”刘迎表示,她们这些徒弟会谨遵师父遗训,将天津时调传承下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梅花泰斗”花五宝逝世
天津日报 2024-03-10
袁派评书开山门再收徒 袁田赠送“说书三件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1
促进两岸曲艺融合 台湾“相声天团”首次亮相天津
中国新闻网 2023-10-01
青年演员何丹人生首场非遗鼓曲演唱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4
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对象公示
工人日报 2023-04-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