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李大钊故居、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经过布展提升正式对外开放。李大钊曾孙女李晓莉、邵飘萍之孙邵澄等革命先辈后人与中小学生,一同度过有意义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李大钊故居推出青少年专题讲解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这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
李大钊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南侧新文化街风貌保护区的文华胡同24号,正式对外开放后,展览由原状陈列展和名为《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的专题展两部分组成。
展览讲解内容中针对青少年观众,将会重点介绍李星华和父亲李大钊的生活故事,讲述小学生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增加小学生观展感受。专题展厅内着重介绍《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文章创作背景和教育意义,增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时代感,拉近青少年观众与大钊先生的距离。
李大钊故居还将展出馆藏一级文物,也是李大钊史学思想的精粹之作——《史学要论》。当时教授上课没有固定教材,李大钊写就《史学要论》后,去商务印书馆印刷,当作教材发给学生,因受众量小,存世量少,显得格外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专题展厅中播放的李大钊无声视频是高清修复过的,此视频是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
在李大钊故居,站在李大钊夫妇卧室炕边可以望见西厢房内场景,参观到西厢房又可以回望见夫妻卧室。以此还原当年西厢房做为党组织早期活动会议室开会时,夫人赵纫兰就坐在炕上做针线活,为会议成员望风,并随时查看西厢房内开会的场景,根据会议进程去西厢房给大家添水的史实。
除此之外,沉浸式演出《播火者》更是由多位在校中小学生与西城区专业演员共同完成,用真情实感,体会那段革命岁月。此剧改编自实景剧《父亲·李大钊》,以历史资料为依据,选取李大钊1920到1924年在此居住时的建党活动和家庭生活片段,从对青年学子的帮助到对膝下儿女的教育,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精神风范和革命情怀。
北京市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大钊故居原状陈列展通过营造这种沉浸式观展体验,同时推出了沉浸式演出《播火者》,是要打破故居传统的宣教形式,用更贴近生活、贴近史实的传播形式,将红色文化带入到人们的眼中。
京报馆旧址首次对外开放 革命后人讲英雄故事
6月1日,位于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经过文物腾退修缮后首次对外开放,并迎来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
京报馆旧址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京报馆旧址主题展览着重展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传承和嬗变,还集中讲述邵飘萍在创办《京报》践行“新闻救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的生平事迹。
结合恢复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和保护利用功能需求,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京报与京报馆》以情景还原展示邵飘萍、吴定九等的工作场所,同时重点展示“京报与京报馆”发展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百年红色报刊》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对北京地区党报的历史进行重点介绍,突出北京作为首都在报业发展中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第三部分《邵飘萍生平事迹》重点介绍邵飘萍烈士在创办《京报》、传播马列主义学说、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迹。
场馆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述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让学生们了解共产党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字椒山)的诗句,邵飘萍非常推崇这两句诗,他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墙上,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人。”同学们聆听了邵飘萍之孙邵澄讲述邵飘萍与《京报》的历史,感受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那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同学们为邵飘萍铜像献上花篮,缅怀为践行“新闻救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北京市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西城区全面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直管公房类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工作,并加快推动文物开放利用,目前已有万松老人塔-北京砖读空间、佑圣寺-十月文学院、林白水故居-椿树书院、广福观-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沈家本故居-中国法治名人博物馆、福州新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等腾退后的文物建筑陆续实现了对社会开放,“让文物活起来”。
据了解,李大钊故居及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后,将通过官方公众号实现网上预约,免费参观。
记者/杜燕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