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理作家紫金陈(本名陈徐)发帖反映在浙江宁波一家中医医院看腰肌劳损疑似被骗一事引发关注。5月3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宁波市鄞州区卫健局了解到,涉事医院已被罚款3.5万并处警告,涉事医生唐某某被暂停执业资格三个月并处警告。对于医院涉嫌虚假宣传等相关问题,卫健局已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6月1日《北京青年报》)
事发不久,就查明事实并给予相应处理。调查处理如此神速,首先要为当地这种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点赞。但是,回到这起知名作家爆料维权事件,当地监管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盐酸利多卡因属局部麻醉药,痛点注射有止痛作用,局部注射盐酸利多卡属于封闭疗法。由于注射所需药品十分便宜,操作也很简单,通常收费很低。但涉事医生将之包装成中医独有疗法,且收费高达四千五,属于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在宣传、收费、告知等多方面存在欺诈。
涉事医生宣称“绝大多数病人在他这里可以药到病除”,这说明同样的骗术存在已久,受骗者不在少数。按理说,如此明目张胆的医疗欺诈行为不难被发现,但涉事医生和医院却一直正常营业。这一现实给当地的监管提了个醒,有关部门显然应该提高日常监管触角的敏锐度,打击这一违法行医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紫金陈是著名作家,以悬疑小说闻名。他的《无证之罪》《坏小孩》《长夜难明》等小说,被改编成《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影视作品,在民众当中的知名度较高。因此,紫金陈的受骗经历,极易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当地第一时间介入并高效作出处罚,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地方监管及时关注到舆情当然是好事,但是打击医疗欺诈不能只靠名人来推动,还要依靠有关部门日常更为到位、有力的监管。
在舆情和名人没有光顾的“隐秘的角落”,更需要监管的阳光去照见。医疗项目如此名实不符,是医疗欺诈的常见现象。而很多类似的医疗行为实施完成之后,证据就会消失,比如在这次事件当中,药品一经注射到患者体内,再去倒查药品种类与成分,就显得十分困难。倘若这类欺诈与病历、药品出入库清单造假等结合在一起,倒查的难度就会更大。
以此而论,这起事件除了因为名人曝光而被快速查明之外,也带有一定的侥幸因素。假如涉事医院将医疗欺诈过程设计得“更巧妙”,那么事后倒查就会困难得多。这也倒逼相关部门要用更加积极主动的事前监管、过程监管,打击类似医疗欺诈行为。
医疗服务点多面广、医疗欺诈手段多样,给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只有让监管时时在、处处有,方能让医疗欺诈存在即曝光,没有逃脱的机会。一言以蔽之,打击医疗欺诈不能只靠名人曝光和舆情推动,而是要靠更加严密和更为超前的日常监管。
文/罗志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