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逝世前仍致力于“亿亩荒滩变良田”
澎湃新闻 2021-05-22 19:03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这位传奇老人当年从红薯育种研究教学转向水稻育种,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攻克三系法杂交水稻的优势组合关。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后,从1976年到1987年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已突破1000公斤。但袁隆平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的愿望是搞杂交稻的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并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计划十年内把耐盐碱水稻发展到1亿亩,多养活1亿人口。

从红薯育种研究教学转向水稻育种,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上世纪50年代,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教书。他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转向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响应国家号召,他带着学生开始科研实验,希望研究出一些高产作物。

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但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其存在0.1%到0.2%的天然杂交率。1963年,袁隆平通过实验发现,水稻中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现象,他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1964年,他在安江农校大垅试验田洞庭早籼稻田中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当时的袁隆平每天早上7点出门,带上水壶和两个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才回家,就是想从成千上万的稻穗中找出特别的一株。

经过两个星期时间,用放大镜观察了大量稻穗,袁隆平终于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随后,袁隆平又找到5株雄性不育株,杂交水稻的研究也开启了。

十年后,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优势组合关。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那时候的他已经快90岁高龄,却依然会迈向稻田。袁隆平曾说,电脑很重要,但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知识也很重要,书本里长不出水稻。“你必须到田里面,才能种出水稻出来。”

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那天下午,中国工程院召开了学习袁隆平、黄旭华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袁隆平当时说,他有两个愿望,其中之一就是搞杂交稻的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计划十年内把耐盐碱水稻发展到1亿亩,多养活1亿人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他把一生浸润在稻田。

袁隆平曾有3个水稻种植梦想,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第一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是他的第二个梦想。他的第三个梦想,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已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还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传奇老人的前两个梦想都已经实现。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学习袁隆平、黄旭华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上,袁隆平说,他的另一个愿望就是搞海水稻,耐盐碱水稻。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它们的最终归宿是颗粒无收?袁隆平不答应。“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其中有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我们计划在十年之内(将耐盐碱水稻)发展到1亿亩,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可以产300亿公斤粮食。这是什么概念?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

从2012年起,袁隆平开始研究盐碱地水稻,并把我国海滩地区的海水稻作为试验品种。“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

去年9月下旬以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布局在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的海水稻陆续完成测产。其中最高的是在山东东营测出的亩产860.95公斤。“我高兴得很!希望早日实现海水稻推广一亿亩,为全国增产粮食三百亿公斤。”袁隆平说。

今年1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目前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袁隆平团队:“禾下乘凉梦”,自有后来人
新华社 2022-10-19
袁隆平的“后人们“正在”续写“海上”稻田梦
中国青年报 2021-05-27
山东青岛举行袁隆平院士追思会 其曾多次赴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
中国新闻网 2021-05-2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北京头条政知圈 2021-05-2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政知见 2021-05-22
不长在海水里,吃不出咸味……我是一棵海水稻
新华社 2021-01-15
袁隆平团队启动海水稻产业化推广,拟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新华视点 2021-01-15
十万亩海水稻测产丰收
新华社 2020-10-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