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火星 厚积薄发
北京青年报 2021-05-16 07:00

【提要】着陆火星、探测火星不仅是工程任务方面厚积薄发的突破,更将带来行星科学领域研究的突破。中国火星探测器将和全球科学界一起,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行星和深空探测的“脚步”会越走越远,不断完成航天科技新的飞跃,不断为拓展对宇宙的认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历经9个多月跋涉和等待,“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红色星球”表面,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着陆的背后,凝结着众多中国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发射,今年2月进入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经过3个月环绕探测和详细勘察,“天问一号”实施降轨,完成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实现了对火星的成功拥抱。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中国航天器首次着陆即告成功,令人惊叹。此前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成功率仅有五成左右,而火星着陆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探测任务面临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以及因距离遥远而带来的通信延迟等挑战,整个着陆过程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经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之后,“天问一号”毫发未损地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中国航天人的功勋值得永远铭记。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也引起国际社会一片感叹。此前,只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成功操作航天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着陆舱仅工作了22秒钟便与地球失联。欧洲航天局曾两次挑战火星着陆,但均告失败。一家美国媒体评价说,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是一项非凡的挑战,中国在太空领域已超越许多同行。英国《自然》杂志援引一位意大利科学家的评价,称这项任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他们一次就完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花了数十年才完成的任务。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毫无疑问是一次厚积薄发的实力展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步较晚,但起点高跨越大,2016年立项伊始,就明确提出一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中国航天人敢于史无前例地一次进行三大任务,是因为中国航天事业已经通过艰苦奋斗,打下了扎实基础。“两弹一星”、月球探测、载人航天……中国航天人一路攻坚克难,打破技术封锁,开辟出走向太空的新通途。目前我国航天水平相较美国等航天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基础牢固的中国航天人,追赶的脚步必将越来越快。

着陆火星、探测火星不仅是工程任务方面厚积薄发的突破,更将带来行星科学领域研究的突破。“天问一号”携带了13种科学载荷,7个在火星上空的环绕器上,6台分布在火星车上,包括多光谱相机、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等。中国火星探测器将和全球科学界一起,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火星,古人因其位置、亮度时常变动,而称之为“荧惑”。“天问一号”抵达了这个曾遥不可及的星球,一同抵达的祝融号火星车也已蓄势待发,即将展开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即将留下一串串“脚印”,传回一幅幅图像,为我们释疑解惑。中国行星和深空探测的“脚步”不会停留,会越走越远,不断完成航天科技新的飞跃,不断为拓展对宇宙的认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北青-北京头条评论员 樊大彧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