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批准设立每年的4月18日为 “国际古迹遗址日”,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唤起公众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热情。每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都会选择一个活动主题,呼吁国家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成员及其合作伙伴组织相关活动。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确定为“复杂的过去,多彩的未来”,为呼应该主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号召广大团体和个人会员及文化遗产同行举办或参与相关活动。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宣传和举办相关活动日益重视。
2017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组织部分市民、大学生,走进九龙坡区走马镇,开展“成渝古道遗址”公众考古活动。
2018年,广东省结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举办“羊城驿趣”古驿道系列活动。
2019年,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介绍国际古迹遗址日内涵及展厅义务讲解等环节,让观众认识国际古迹遗址日并进一步了解其重要意义。
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颐和园举办了特别的线上分享活动“共同守护,共享未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培育与传播”,活动选取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四个项目,通过播放宣传片,展现项目遗产价值以当前申遗工作的成果;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等机构推出“让遗产讲述历史智慧线上主题活动”,活动围绕大明宫的前世今生、大遗址保护理念、丝路文明传承等内容,邀请专家针对如何更好地培育文化遗产、更好地阐释和传播遗产价值,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江苏省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推出系列线上活动,在云直播中,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以城砖为媒,介绍了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对南京栖霞官窑山明代城砖窑址的发现过程、考古成果、历史成因、未来规划等进行了介绍。
据悉,在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期间,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三门峡市文物局、渑池县人民政府协办的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仰韶村遗址有着“中国考古圣地”之誉,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区的重要遗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举办 “我在故宫画彩画——听障青少年走进文化遗产地”主题活动,活动面向的对象是十余名听力障碍的青少年。福建省举办“走进三坊七巷衣锦坊水榭戏台,进行坊巷寻遗·多彩未来——2021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
但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并非遍地开花,在一些省份和地区仍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6月第二个星期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相比,在4月18日这一特殊日子我国并未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各省市地区依据每年主题“各干各的”,一定程度上使国际古迹遗址日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缓慢。制定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城市活动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各地对国际古迹遗址日重视程度,加强各地对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的组织领导,可以有效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吸引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事业当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依次处于第二季度,且正值春季旅游高峰期,若能将这三个文博行业的盛会统筹规划,以主场城市活动为主,辐射全国加大各地开展文博活动力度,创立春季文化遗产旅游传播季,则将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文/游敏
来源:文物之声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