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丁晓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一季度普惠金融相关情况。她表示,今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91万户,比去年同期多增3.75万户。银保监会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要高于2020年。
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33.87%
据介绍,今年小微金融服务总的目标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继续实现增速、户数“两增”,其中五家大型银行要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要继续稳中有降。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6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81万亿元,同比增速33.8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21.3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740.04万户,同比增加531.75万户。其中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55.78%;一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6%,较2020年下降0.28个百分点。
在优化结构方面,继续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中长期信贷支持。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要高于2020年。今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91万户,比去年同期多增3.75万户。
在机制和能力建设方面,继续深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中,普惠金融类指标比重占比要不低于10%;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要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不少于50个基点的优惠。进一步细化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度要求,同时,综合运用金融科技优化服务,使金融资源精准“滴灌”。
同时要发挥保险增信保障功能方面,进一步探索面向小微企业的保单融资产品,稳健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
正研究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在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丁晓芳介绍了三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优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体系和机制。鼓励银行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鼓励21家会管银行给予普惠型涉农贷款不低于75个基点的内部转移定价优惠。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的银行分支机构绩效考核当中,乡村振兴相关指标考核权重不低于10%。
二是加大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银行业要实现同口径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农发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的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截至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9.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27%,农户贷款1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7%。
三是进一步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工作,力争到2023年能够基本实现全覆盖,也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完善区域内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进一步破解涉农贷款“缺信息、缺信用”的难题。
四是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据透露,银保监会正在积极配合财政部研究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将研究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政策
丁晓芳表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是银保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截至去年末,银行业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100多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9.2万亿元,可以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过渡期,银保监会将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努力实现“四个增长”:一是脱贫地区的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二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高于所在省份的贷款增速,三是脱贫地区农业保险保额持续增加,四是脱贫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稳中有增。
据介绍,3月初,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已经联合印发了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文件,下一步还将研究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政策的支持,对脱贫地区继续加大信贷投放,重点支持各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推动开展防止返贫的保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