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4月15日)凌晨,华北空管局对北京区域管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区管中心)进行雷达管制席位扩容,北京区管中心将新增23个雷达管制席位,共计64个雷达管制席位。据预测,席位扩容后北京区域管制中心将能满足华北地区至2025年的飞行量需求,新增席位中已有8个席位投入运行。
北京区管中心是我国民航空管系统三大区域管制中心中第一个投入运行的。2004年12月19日北京区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建成时共有32个雷达管制席位、10个管制扇区。
2006年10月26日,北京区管中心中心成功接管太原高空管制扇区,11月23日正式接管呼和浩特高空管制区,华北高空管制区从2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75万平方公里。随着我国民航空域改革的推进,2011年9月22日,北京区管中心顺利接管济南高空管制区,全国首次实现跨地区的高空管制移交,实现了与上海区管中心的无缝对接。
华北高空管制区从7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86万平方公里。2014年5月29日,北京区管中心接管郑州高空管制扇区7800米(不含)至9800米(含)空域。华北高空管制区从8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05万平方公里。郑州高空空域接管工作打通了京广航路的大动脉,实现了京广航路的区域化集中管理。
据统计,2004年北京区管中心共保障各类飞行411458架次。2015年保障1583229架次、2016年保障1723317架次、2017年保障1874577架次、2018年保障2016197架次,2019年保障各类飞行2141450架次,全国占比14.24%,华北地区航班量长时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北京区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对整个华北地区航班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全国民航顺畅运行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
据介绍,雷达管制席位是管制员对空指挥的最重要的设备,它不是一套单一的系统或设备,而是由主备用雷达自动化系统、主备用语音交换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等多个复杂系统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中又引接了大量数据和子系统,例如雷达自动化系统内还引接有气象数据、飞行计划数据、雷达监视数据等大量数据,且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这些系统不是通过简单的拼接就可以完成的,只有通过反复测试确保万无一失达到可供管制使用的标准,才能够投入运行。“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这不仅是对管制指挥的要求,也是对技术保障人员的要求,可靠的设备是管制实施对空指挥的技术保证。有了这些设备,管制员才能“看”到航空器的实时位置和各种信息,才能“听”到飞行员通话,才能“说”管制指令。
2018年,北京区管中心配套新机场项目扩容更新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获得批复。此次扩容项目,需建设23个席位,从立项开始,华北空管局各技术保障单位通力配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从设备采买、到设备安装、到测试再到验收,历时两年多完成了此项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克服了多个技术难点,全程不停航施工。不同施工环节交替重叠,对现场运行环境管理提出挑战,技术部门制定了详细检查单及工程周期图,安排专人负责现场施工,每天开展工程实施例会,统一工程推进进度。由于系统众多,硬件设备与之前不尽相同,需要工作人员改造设备以统一硬件配置,需要多部门长时间配合工作。
为保障顺利上线,华北空管局制定了席位搬迁过渡运行方案,分4批对北京区管中心管制4个室的席位进行扩容上线过渡运行。3月26日凌晨,华北空管局进行了扩容席位上线过渡联合应急演练,对正式上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做了排查,进行了改进。
4月15日凌晨12点,上线过渡工作正式开始,技术人员将管制三室在用的主备用内话系统切换为新建语音交换系统,管制员使用新设备进行指挥,技术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无线频率信号源、频率覆盖效果、联网设备运行功能、热线电话“一呼多应”、“呼叫无应答转移”等功能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或切换操作。自动化系统、网络传输系统等同步上线。凌晨2点,上线过渡工作圆满完成,各系统运行正常。
“席位扩容是在技术保障层面,为保障整个华北地区航班运行,以及远期规划发展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可以满足北京’一市两场’运行的需要,长期可以为我国民航空域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北空管局副局长谢玉兰介绍。
通讯员/吕思敏 孙曦 曹若愚 石羽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蔺丽爽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