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北京市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 “四个100”先进典型风采录
首都文明办 2021-04-01 13:08

3月31日,全国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北京市25个集体和个人入围,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四个100”宣传推选活动自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六届,每次推选出100名最美志愿者、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10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同和热烈反响。本次活动经过组织推选、事迹展示、群众投票和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名单揭晓。为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人们践行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现将部分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展示。

最美志愿者 永远是雷锋班的一个兵:李峰威

图片18.png

从1988年参军进入雷锋班至今,李峰威始终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前行,30余年来,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从成立建行系统第一个雷锋储蓄所,到组织百余场“雷锋精神进工地”“雷锋精神万里行”“全国雷锋车队相聚雷锋城”等活动,李峰威始终把自己当成是“雷锋班的一个兵”,传承并弘扬雷锋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峰威与他的“学雷锋网络”支援抗疫物资生产和运输,成立西顿照明战“疫”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总队,向武汉雷神山医院捐赠70万元专业照明灯具;他先后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重大工程项目上组建了20多支农民工学雷锋战“疫”志愿服务队,为国家重点项目早日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21年,李峰威作为北京市优秀志愿者代表获得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搭建志愿平台 展现青年风采:马一宁

图片17.png

2016年5月4日,马一宁牵头创建了金隅青年志愿者联盟。目前,志愿者联盟涵盖120个支队近2万余名青年,以北京市为中心、辐射全国23个省(区、市),常年开展重大活动及赛事服务保障、助老助残、绿色环保、社区建设等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立体化志愿服务活动,共计开展1100余场次。作为金隅青年志愿者联盟的中坚力量,五年来,马一宁亲自带队,累计服务时长1500小时以上。她率队连续9年参与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先锋志愿服务、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19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十余个重大志愿服务工作;组织集团上千人次的志愿者培训工作,探索志愿服务分级分类管理,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各类活动任务做好人才储备;疫情期间,在金隅集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马一宁组织全国各地支队成立了120余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和复工复产青年突击队,率领2000余名青年参与全国各地疫情防控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110个。

医者仁心 爱洒人间:孙祯杰

图片16.png

孙祯杰是北京市第六医院的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也是道济星愿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他努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休息时间投身志愿服务,将爱心传递。至今参与志愿服务已有10余年,志愿北京平台记录服务时长1566小时。他积极响应并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常年利用周末时间将自己的医疗技术辐射到怀柔、昌平、平谷区以及唐山市、崇礼区医院等地,提升了当地的微创诊疗水平;他还先后6次深入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帮扶。他曾获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志愿者;2019年获得共铸中国心基金社会公益感动奖,当选为世界脊柱微创联合会内镜融合学会中国区副主席,荣获北京市总工会“职工骨干志愿者称号”;2020年获评为首都五星级志愿者。

北大精神在天山脚下“开花”:张栋杰

图片15.png

他自2015年10月起参与志愿服务,曾担任北京大学爱心社社长,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志愿者,北大志愿者团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长达到3500小时。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张栋杰作为北京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新疆分团团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支教。支教期间,他注重教学方法与价值观的传授,专注学生自我提升与价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被评为“优秀支教教师”。他还依托北大优势,组织各民族优秀中学生北京游学活动,让农村孩子走出大山;联系新疆北大校友会,为支教学校发放奖学金和物资累计4万余元,举行红色精神讲座,挂牌建立梦想教室,举办高考励志讲座、美丽中国讲堂等特色活动,激励学生奋发上进。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百姓健康的“守护天使”北京同仁医院志愿服务队

图片14.png

北京同仁医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7年,长期开展“守桶护桶”垃圾分类、“为EYE同行”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守护天使”院内门诊导医等志愿服务活动。疫情期间,开展“阳光行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应急志愿者到急诊进行预检分诊支援,共完成557人次、1706小时的服务。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2018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专项工作等重要时间节点,“守护天使”志愿服务队、院内职能部门志愿者团队、以及老党员先锋队,为门诊服务提供保障,为北京市医改顺利实施贡献了力量。志愿服务团队还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保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大型活动,多次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健康宣教。“为EYE同行”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志愿服务活动,2年来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服务6万余人。志愿团队还走进河北、贵州等地为学龄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筛查,把健康送给百姓。

服务社会的“螺丝钉”:

北京回龙观医院志愿者协会

图片13.png

北京回龙观医院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1年,是首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目前拥有572名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30654小时。疫情期间,北京回龙观医院共成立了4个青年突击队和1个应急志愿者团队。团员青年作为医院第一批志愿者到门诊进行预检分诊支援,累计完成了65天、590人次、1100小时的门诊志愿服务,100余位离退休志愿者也在第一时间投入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以实际行动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协会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开展多项志愿服务项目,包括“心理健康大讲堂”“心理应急”“爱北京、逛北京”住院休养员逛京城、“老少携手”“心灵历奇培训”“心理健康直通车”等志愿服务项目。其中,“爱北京、逛北京”住院休养员逛京城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以来,已有5000余名住院患者从中受益。2020年,该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

丰台区卢沟桥乡张仪村小爱志愿服务队

图片12_副本.png

丰台区卢沟桥乡张仪村小爱志愿服务队筹建于2017年,2018年1月在志愿北京正式注册。经过三年来的发展,志愿者已达1649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小爱志愿服务队众多志愿者主动请缨,自愿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志愿服务队承包了张仪村全部防疫站点的值守志愿服务,骨干志愿者带队坚守服务岗位,疫情严峻时期24小时不间断。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小爱志愿服务队从战时防疫状态调整为常态化防疫志愿服务,精心设计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清洁等志愿服务项目。202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志愿蓝”“柠檬黄”队员们放弃休息时间,连续上岗8天,每天上午在园博园开展志愿服务,为游客义务指路,宣传文明游园,共117人次参与服务,服务时长468小时,服务游客21000余人次。

公益科普播撒科学“种子”

九三学社公益科普志愿服务队

图片11.png

北京市九三学社公益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于2018年,服务领域聚焦青少年公益科普,志愿者约120人。多年来,志愿服务队围绕“小科学大梦想”青少年科普主题,充分发挥九三学社中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优势,以公益科普的活动形式,让科学家走进课堂、走进社区与孩子零距离互动。科学家们通过近距离分享科普知识和个人成长故事,为孩子们科普气象、物理、天文、生物、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知识,帮孩子寻找榜样的力量,营造尊重科学、向往科学的社会氛围。在2020年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志愿服务队创新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显示屏的故事”“暑期话防汛”等主题的科普直播活动,并在线上邀请科普专家与青少年开展生动有趣的互动,让孩子们收获知识的同时,铸就科学梦想。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雷锋精神温暖打工人中建大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雷锋精神进工地”项目

图片10.png

图片9_副本.png“雷锋精神进工地”项目始于2012年,项目以建筑工地为主阵地,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由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通州榜样、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委员李峰威学雷锋志愿服务委员工作室主任、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雷锋班原副班长李峰威发起,将雷锋精神带到建设一线。8年多来,项目持续开展雷锋讲堂、心理咨询、义诊、义务理发、金秋助学、温暖回乡路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现已服务职工、建筑工友近40000人次。其中累计培养8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助力其向产业工人转变;帮扶百余名留守儿童,惠及1325个困难工友家庭。通过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打造公益服务品牌,提高了工友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把“药”送到家:

北京小汤山医院“药+”志愿服务项目

图片8.png

图片7.png

“药+”志愿服务项目始于2016年,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药学服务。项目一方面建立长期用药咨询服务,通过用药咨询微信群及用药咨询中心为老年患者解答有关用药方面的问题,提高老年人合理用药意识和安全用药常识;另一方面建立定期药学专业服务,如“药+家庭、社区”“药+科普”“药+文化传播”“药+应急药师突击队”等,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自启动至今,已累计开展服务400余次,参与志愿者共300余人,服务老年人10万余人次;共清理过期药品200余种次;使周边65%的居家老人、慢性病患者、社区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药学服务;通过“药物重整”减少居家患者重复用药近百种次,规避了近45%的家庭用药风险,同时有效避免了经济损失。

义诊服务在身边 学雷锋送健康:

民盟医疗专家公益志愿服务项目

图片5.png

图片6.png

学雷锋送健康民盟医疗专家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始于2016年,由民盟朝阳医卫委、民盟朝阳医务支部等倡导、组织、策划和实施。团队由众多北京三甲医院在内的各级医院民盟医疗专家组成,在各个医学领域里造诣颇深,是各个医疗学科的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有共同的公益爱心。自项目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17次大型“学雷锋送健康民盟医疗专家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民盟医疗专家充

分利用自身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义诊社会公益活动,共组织了北京40余家大型医院50余个学科的300人次的专家走进基层,为5000多名一线职工进行义诊、医疗知识普及、急救培训和捐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成员积极驰援武汉一线,为安华里等社区捐赠防疫物资,参与“文明有约·科学抗疫”家庭防疫科普行动等,助力疫情防控。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联盟互助守护社区安宁: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万源东里社区

图片4.png

万源东里社区以“社建共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企联动、共同发展”为原则,成立了“共建联盟服务社”,通过开展“联盟”间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提供多种服务,建立起了共建联盟间的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扩大了社区志愿服务覆盖面,增强了企业在社区内的影响力。现有注册志愿者260人,每年开展活动120余次。“志愿服务互助分社”主要依托“雷锋来社区,五号送服务”活动和“6S”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仅“5号学雷锋”活动一项,联盟单位里的志愿者就利用单位或者自身资源为居民提供40余种服务,每月享受服务的居民均在300人以上;社区“6S”志愿服务则是为老年人定期送关怀;为残疾人、孕产妇日常送温暖;为低保困难人送帮助;为绿色积分送环保;为节假日送文化;为外来人员上门送问候的6送服务。受益人群达4000余人,覆盖社区66%以上的人口。

党建引领 人人争当“活雷锋”:

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瀛海家园二里社区

图片3.png

瀛海家园二里社区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培养社区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培育发展志愿服务团队,依托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现有注册志愿者1656人,每年开展活动90余次。社区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制度,积极创建品牌项目,以品牌引领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已经拥有安全巡逻、文明劝导、环保志愿、文艺志愿、小小志愿者、治安执勤、为老服务、“小巷管家”等8支不同类别的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菜单式”志愿服务,全力打造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功能宣传教育阵地。

多民族团结共建让社区更温暖:

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梅园社区

图片2.png

梅园社区居住着11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居住的社区。多年来社区充分挖掘多民族资源,发挥民族工作优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现有注册志愿者793人,每年开展活动30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社区两委一站第一时间成立了梅园社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社区两委一站工作人员11人、社区民警和社区人口管理员5人、网格员6人、社区党员和楼长代表志愿者共160余人参与防控工作,筑牢社区、小区、楼门三道防线。社区自己设计打印了一次性出门条,每日一色,解决了社区封闭式管理的燃眉之急。依托“梅园心语驿站”开通24小时线上心理咨询热线。社区曾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五个好社区党组织”“北京市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一张“志愿网”温暖百姓心: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育德社区

图片1.png

育德社区创新性建立了“社区+社工+志愿者”为主的志愿服务模式,以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区居民。为提升服务标准化,育德社区结合社区需求和志愿者特长爱好,分别成立了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辖区单位在职党员志愿队、治安巡逻志愿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法律宣传志愿者服务队6支不同类别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制定了社区志愿者服务流程、志愿者管理培训制度、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和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并借力网格化管理,为社区构建了一张范围大、反应快、效果好的志愿服务网。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垃圾分类、街巷自治、为老服务等工作,尤其在2020年疫情期间,育德社区陆续共发动100多名志愿者投入到卡口防疫值守的工作中来,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文/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