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教育问题都备受外界关注,这是个热点,也是个难点。今年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请他谈一下武汉大学的就业、教育问题,以及高考的相关问题。
赏樱专场
武大学生和老师
为援鄂医疗队队员提供讲解服务
北青报:2021年武大樱花开放期间学校将于3月设立为期两天的“抗疫医护赏樱专场”,提供精品赏樱接待服务。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具体是怎么安排的?
窦贤康:目前,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性成果。因为去年在抗疫过程中,在一线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们非常感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舍生忘死、闻令出征到武汉去帮助湖北、帮助我们。我作为武汉大学的一员,作为武汉市的一名市民,对他们一直心存感激。
其实,在去年援鄂医护人员离开武汉的时候,有不少医护人员都想去武大看樱花,但那时候因为疫情防控的限制,我们没办法接待他们。今年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准备在3月13日和14日两天,专场接待援鄂医疗队队员,给他们提供由学生和老师担任志愿者的讲解服务。
北青报:如何接待这些援鄂医疗队队员?
窦贤康:我们有一个网上预约系统,援鄂医疗队员通过系统可以录入相关信息,如果不熟悉这个系统或未通过系统登录,只要带着相关证件,也可以游览校园看看美丽的樱花。
这个活动也不仅仅是在今年举办。我们会连续3年为援鄂医疗队队员、湖北省的医护人员提供这样专门绿色通道。这三年中,只要在樱花盛开季,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来武汉大学看樱花。
就业方向
部分人才到二三线城市
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
北青报:2020年武汉大学就业情况如何?
窦贤康:2020年和2019年相比,武汉大学的就业率确实有一些下降。但我认为,大部分是技术性暂时性的下降。
什么意思呢?有一些学生想出国但因为疫情受阻了,所以短期内还需要在国内待一段时间,在就业表上会显示他“未就业”。另外,毕竟疫情期间学生去求职、面试的机会比较少,企业到学校的机会也不多。虽然我们也作了一些网上求职平台的相关补充,但是在技术层面上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就业。另外,因为疫情的影响,不少企业也有一个恢复期。
不过,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向好,同时我们也强调要高质量发展,种种要素都会使不少企业增加对高水平毕业生的需求量。而武汉大学作为985高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一直有比较好的声誉,所以我相信,武汉大学就业的形势很快会恢复到2019年甚至更高的水平。
同时,我也想提醒学生要调整好心态。虽然大家都想去更好的地方,但不要全部集中在北上广,要有更加务实的态度,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北青报:我们注意到,去年底,武汉大学发布了《武汉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求稳”心态表现突出,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等人数大幅增加,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窦贤康: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有很多的人才留在大城市是正常的。但是随着二三线城市不断发展,这些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逐渐提高。我认为,将来一部分人才流到二三线城市去是很自然的现象。
关于选调生的问题,我去年年底曾专程到广西看望武汉大学选调生。当时我看到,武汉大学很多的选调生在那里做普通科员、镇长、副县长、县长,有在基层工作的,也有在市里、厅里工作的。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充满理想信念、充满干劲,同时有很好学术背景的年轻人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工作,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
总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选调生,到二三线城市,这说明人才充实到了我们国家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也支持学生到大城市、大企业去就职,社会的舞台是大的,学生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空间。
我也反复跟学校教务部门讲,要开一些宽口径的课程。要把基础打牢,在本科阶段淡化一些专业课,学生走向社会后可以增加选择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科技创新
让老师有更多机会
做基础性、原创性研究
北青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今年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武汉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
窦贤康:科技创新主要靠人才,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一个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即我们有相当一批海内外优秀的青年人才选留到武汉大学,为我们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认为,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有两个任务比较重要。一个是要引导高层次人才从事本科教育工作,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将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另外,大学和企业是有一些差别的。武汉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氛围,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做基础性的、原创性的研究,我们这几年在国际期刊上也有很多原创性的成果出来。
多元评价
“不唯高考分数”导向很好
关键是要想清楚怎么去做
北青报: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改变高考考研“唯分数论”,引入多元评价,您怎么看这一话题?
窦贤康:我也看到了相关报道。
我原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的时候,曾经负责过10年的本科招生。本科招生我认为是非常严肃的话题。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对特殊领域的学生的选拔是必需的,比如在数学领域会选拔一些拔尖人才,科大也有少年班等,这都是对的,但这只能做有益的补充。大范围要改革的话,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公平性的问题。
北青报:怎么理解?
窦贤康:我们综合评价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找不到或者没找到非常稳妥的、科学公平合理的综合评价办法的时候,还是要谨慎的,不能简单地说“不唯高考分数来选拔学生”。
这么多年来,大家对高考的相对公平性是认可的。“不唯高考分数”导向很好,关键是要想清楚怎么去做,因为这涉及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对于在农村以及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的小孩来说,他们往往在综合评价中处在弱势地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