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一直在追寻火箭残骸的路上
科技日报 2021-01-25 13:26

有这样一群人,不是在火箭残骸落区工作,就是在前往落区的路上。

1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和以往一样,就在众人纷纷庆祝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行走在落区的“活地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贵阳观测站落区工作组的成员刘思,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从小就因为放牛爬遍了老家附近的几座大山,崎岖不平的山路他走起来健步如飞,上山下坎完全不在话下。因为航天事业的使命召唤,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山开展火箭残骸回收工作。

贵州落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航定位软件经常发生位置偏移,一不小心就会把落区工作组领到无路可走的“绝地”。但是,这些挫折不但没有阻止刘思前进的步伐,反而更坚定了他投身航天事业的决心。

为了搞清落区地形地貌,刘思手机里安装最多的就是地图软件,办公桌上堆积最多的就是地形书籍,每走到一个新落区,他都要向驻地政府搜集当地的地形图资料,向当地群众询问一些山林小路。

某次执行任务期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上山搜寻残骸的路上,当地向导已被丛生的灌木弄得晕头转向,可刘思通过自己积累的地形地貌资料,辅助自己标注的简易地图,冷静地在困境中梳理出一条连当地人都极少知道的“猿猴道”,还节约了近一个小时路程。事后,当地向导问刘思:“你是我们村哪家的娃娃哟,没怎么见过你嘛,你咋晓得这条路?”刘思笑着说:“我不是咱们村的,只是在脑袋里把这条路走了很多遍。”

乡亲们眼里的“婆婆嘴”

因为航天发射窗口的特殊性,火箭发射时间经常是深更半夜。每当有火箭发射任务,落区工作组都需要提前一周出发前往落区,对落区群众进行宣传疏散,经常是“上车看资料,下车进巷道”。临近发射时,他们还需要挨家挨户确认人员是否安全疏散,并时刻注意对空观察。

每次开展疏散工作时,落区工作组成员王思勇都跟着落区的村干部操着一口贵州话,打着手电,挨家挨户走到,逐个人头点清,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和落区群众讲清楚、道明白国家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和及时躲避掉落残骸的必要性。

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发射任务非常密集,年均发射卫星近20次,实现了“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无重大舆情”的目标。在这成绩的背后,是落区工作者的艰辛付出,用王思勇的话讲:“多唠叨一句,就能多一个提醒,多一分理解,少一点隔阂,少一分损失。”

妻儿口中的“流浪汉”

因为航天事业的需要,落区工作组成员年均百余天都在落区奔波,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面对超高密度的航天发射任务,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面对国内疫情有所反弹的严峻形势,落区工作组邓华每次执行完落区回收任务,回到单位,就要进行隔离观察,而解除隔离后,他又要奔赴新的落区开展工作,工作回来之后继续隔离,周而复始、反反复复。邓华的儿子正在牙牙学语,刚学会喊“爸爸”两个字,却总等不到当面展示的机会。妻子是医院护士,因为疫情在医院坚守岗位,一家人经常三地分居。

因为长期出差,落区工作组的同志们成了“语音儿子”“视频老公”“照片爸爸”。在家人口中,他们是不着家的、到处跑的“流浪汉”,但在航天人眼里,他们是苦不言、难不叹、艰不畏、险不退的“真好汉”。

燃情追梦、持续奋斗、争创奇迹。一代代落区工作者,在深山沟里追寻着火箭的足迹;一串串征途中的脚印,见证着他们的初心和使命。

文/王祝华 张金焘 王轶群 黄国畅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韩国军方打捞出朝鲜发射失败火箭残骸,称将进行研究分析
澎湃新闻 2023-06-16
中国火箭残骸落区控制更准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6-10
中国完成首次翼伞火箭残骸落区控制技术验证 让火箭残骸落点更精确
中国新闻网 2021-06-07
对话航天专家—— 火箭残骸都去哪儿了
中国青年报 2021-05-11
环球时报社评:美方围绕火箭残骸的胡搅蛮缠很下作
环球时报 2021-05-09
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拟发射超十次,预计长十一海射比陆射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21-01-26
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发射预计超10次 多型火箭联手开启空间站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21-01-21
火箭上天后,残骸回收也有大讲究!
科技日报 2020-1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