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分,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解剖楼依旧灯火通明,几位法医们仍在为一起解剖台前紧张的工作着……法医们作为警察队伍中的一员,每天在案发现场和实验室中穿梭忙碌,探查死因,找寻证据,追求真相。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法医刘晓菲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法医是一名译者”,法医所“翻译”的是“死亡的密码”。
通过检验判断“罪”与“非罪”
在很多人眼里,法医严肃、冷酷又神秘。实际上,法医的日常工作,就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通过尸体的种种表象,重新构建案发现场可能因素,进而明确死亡原因,确认致伤或致死工具,出具尸检鉴定书。这份鉴定,交给侦查人员,能为案件侦破提供指引;呈递法庭,便是证据链中的重要一环;递给家属,则能帮助他们释疑解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查案和取证手段愈发多样,法医所掌握的检验手段不再是唯一的查案方法,但其依旧在是否成案、“罪”与“非罪”上作用关键。”刘晓菲告诉记者,例如一个人的头部受到很重的损伤,在没有监控录像的情况下,很难断定他是被人打伤的,还是自己摔伤的,这时就需要法医来做出判断。
刘晓菲介绍道,根据他头部的损伤特点,可以判断脑出血是疾病所致,还是损伤所致,毒化部门的同事也会用检验结果告知有没有酒精作为出血的加速因素。
如此,法医们每天都在用尸体检验、组织病理学检验、检材检验等手段,为侦查工作提供支持。
是脑力工作 也是体力工作
按照工作要求,法医需要对所有非正常死亡的尸体进行勘查,对涉及刑事案件的尸体进行解剖检验。因此,法医经常要在案发现场和实验室间跑来跑去,工作量大,工作时间很长。
“如果晚上遇到案件,会通宵作业”刘晓菲说。不知多少个夜晚,一群人挤在解剖楼或者实验室里连夜工作,大家都忙着自己的活,连头都来不及抬。在刘晓菲眼里,法医既是一个脑力工作,需要头脑风暴,也是一个体力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在解剖台或试验台前“一站到底”。
有一次,为了给一位死于肺动脉栓塞的男性死者找到“栓子”的源头,她连续工作了六小时。由于解剖台较为低矮,她开始时只能弯着腰进行,后来又改为半蹲跪,找得视线模糊、双手颤抖,才在死者的右小腿静脉处找到一个直径约0.3厘米的栓塞,完成了死因溯源工作。长时间工作后,她的工作服被汗水浸得紧紧贴在背上。而这种工作强度,在法医的生活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除了工作强度大,检验工作还存在一定风险。首先尸体本身及检材样本有可能携带病毒,其次由于工作需要,可能会接触到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比如固定脏器的福尔马林,毒化和DNA的很多检验试剂。不过,这些危险之处能够通过规范操作和完善装备来应对。单位给每位法医都配备了防护装备,所有器材和场地都会经过两次以上的消毒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法医。因此,正确、规范的操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每次检验完成后,刘晓菲都会小心地脱下隔离服,做好消杀工作,换好衣服再回家。回家之后的刘晓菲是一位普通的女儿、妻子和母亲,虽然她“在单位时间比在家时间长”,但一旦有机会在家,她会选择多陪陪孩子。
给死者和死者家属一个交代
“法医只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我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刘晓菲说道,提起自己的职业,朋友们会觉得她工作太忙,连聚会的时间都没有。而也有些人,会觉得法医这份工作有点可怕,甚至可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面对不理解,刘晓菲选择坚定初心,保持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刘晓菲认为,“法医是一名译者”,法医所“翻译”的是“死亡的密码”,除了将这密码翻译成路标和铰链中的一环,协助完成侦查工作,法医还会将其翻译成“疗愈的文字”,让家属心中不再有疑惑,能够有勇气面对家人的死亡,减少他们失去亲人的苦痛;又或者将其翻译成一种警报,提示死者的家属更好的爱惜自己的身体,着重预防某类疾病。
认真沉稳、客观冷静、踏实肯钻研,是法医所具备的品质,也是对每一位法医的要求。虽然最初吸引他们从事法医行业是一种破解难题的乐趣,但支撑他们一直走下去的是一种责任与信念,“无论是对死者还是死者的家人,我们都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到他们。”
提起第一个警察节,刘晓菲说道,“这个节日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要为人民服务。我们作为技术警察,就更是要立足本职工作,要把技术往实处发展。虽然法医只是警察之中的一小股力量,可能我们早出结论一分钟,就能离罪犯更近一步。警察节让我很有职业荣誉感,如果能回家的话,我会给我儿子看看我的立功奖章,让他能为有一个警察妈妈感到自豪。”
实习生 贾尚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