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对生活报以纯真态度的先生们,反而不以名人美食家自居
文学报 2021-01-07 11:00

今天的文章选摘自作家赵珩《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书名寓意为怀恋旧人旧物,但是新月照样每月升起,周而复始,关照人世,永无尽也……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经年的生活感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鲜活的往时生活画卷。

所选文章《也谈名人与吃》(有删减)回忆了几位先生是如何“善食”的,通过美食见出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痕迹。

时下多兴名人谈吃,或言“食文化”,无论吃的、喝的,到了名人嘴里,立时口吐莲花,成了饮食文化。其实名人也是凡人,除了五谷杂粮之外,其他所吃的一切,与凡人也有着一样的味觉,一样的“五味神”所主。名人中倒是有一部分“馋人”,也与凡人中的“馋人”无异,好吃,会吃,甚至也能操刀下厨,弄出几样十分可口的菜来,够水平,这就很不错了。在大快朵颐之时,谁想到什么“文化”?名人中的馋人大抵如此。而那些专谈“文化”,专去发掘“文化”的人, 功夫在吃外,够不上馋人,大多是些想当名人的凡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说张三李四,人家不知道,引不起兴趣,于是借重些大名人、小名人,趣闻轶事,提高了兴致。清末北京广安门内北半截胡同有家馆子叫广和居,专做名人的生意,买卖红火得很,同时又以名人菜以广招徕,什么“潘鱼”“江豆腐”“吴鱼片”,号称是豪宅家厨秘制之法。饭庄子这种“礼失求诸野”的精神颇为可取,但以名人效应取菜名, 还是为做广告。

01

无论名人与凡人,居家过日子都要吃饭,因此都会有几个拿手菜,但要做到如谭氏父子从好吃而创立“谭家菜”;周大文卸任市长而开馆子的,却实无几人。近世不少“名人”“闻人”好吃,家里菜好是出了名的,但并不见得自己动手下厨。湖南唐生明是个大吃家,一辈子没亏了嘴, 可算吃遍大江南北,除了宴席上的美馔珍馐之外,家厨也极好。朱桂莘(启钤) 先生,家中厨艺也极讲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家中宴请过周恩来总理。

那时朱桂老已搬到东四八条,桂老的哲嗣朱海北先生与我的祖母同在政协学习,我家又住在东四二条,相隔不远,往还颇多,朱海北的夫人亦善烹饪,常有饮食相贻,只是我彼时太小,吃过他家什么东西,已经记不清了。

前不久开会时偶然与王畅安(世襄)先生、罗哲文先生同席,席间说起朱桂老家菜做得如何好,畅安先生与罗哲文先生又恰在朱桂老办的“营造学社”供职,于是我就问二位是否在朱家吃过饭,两位先生都说吃过,罗先生对饮食不太在意,记不清吃过些什么,只说菜是极好的。畅安先生是美馔方家,能列举出朱家好几样拿手菜来,特别举出朱家的一味“炒蚕豆”,印象颇深,是用春季的蚕豆,去掉内外两层皮, 仅留最里面的豆瓣,和以大葱清炒,不加酱油,仅用少许盐、糖清炒,味道独到。我说我家的“清炒蚕豆”也是如法炮制, 只是不加大葱而已,为的是保留蚕豆的清香,不涉大葱的浊气,下次请畅老品尝。

畅安先生是文物鉴定家和学者,曾自嘲为“玩家”,其实畅老的“玩”是一种很深的文化修养,除了文物鉴定的专业之外,他的诗、文、字,都具有很深的造诣。

最近北京有两本书颇为畅销,一是朱季黄(家溍)先生的《故宫退食录》, 一是王畅安(世襄)先生的《锦灰堆》,这两本书先后出版, 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本书中都有不少文物专业方面的鉴赏、论述、考索文章,却也有许多是居家、读书、戏曲、饮食诸方面的杂文,这些方面的体会与见地,无一不与个人的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季黄老与畅安老是总角之交,两人相差不到一岁,都是八十五六岁的人。从祖籍来说,一位是浙江萧山,一位是福建闽侯,但都是生长在北京的。季老与畅老同是文物专家,但又都是上一辈的文化人,季老擅丹青, 深得元四家、文沈及四王的神韵,我还见过他临摹的韩滉《五牛图》,极见功力。畅老能诗,字也极富书卷气,但他们都不以书画名于当世,只是作为文化人必备的修养而自娱。他们在文物鉴定专业上的技能或许能够得到后学者的继承,而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综合修养与素质,恐怕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了。

韩滉《五牛图》局部,故宫博物院馆藏

除此之外说到“玩”,季老擅粉墨红毹,畅老能饲鸽畜虫,“玩”到如此精致,甚至令专业人员程门立雪、恭谨候教,恐怕也后无来者了。

说到吃,季老自称是“馋人”,但在饮食方面并不讲究。去年我曾请季老在家中吃饭,备了几个家中的拿手菜,如蟹粉狮子头、清炒鳝糊、淮扬虾饼、干炸响铃、金腿蒸鳜鱼等,季老大为赞赏,吃得十分高兴。

畅老比季老技高一筹,不但好吃,且能亲自烹制,他做的面包虾托、清煨芦笋(龙须菜)、虾子茭白等颇负盛名。有次我问畅老北京何处有卖虾子的, 畅老立即告诉我现在很难买到,仅红桥农贸市场地下一层有售,可见在原料方面,畅老也是事必躬亲的。

朱季老在《故宫退食录》中有“饮食杂说”二文,说的大多是他吃过和见过的东西,绝对没有什么“饮食文化”之类的探讨,实实在在。说到朱家做黄焖鱼翅的方法是向谭篆青(组任)家学来的,真可谓是正宗正派,就像季老学武生问业于杨小楼及他的传人与合作者刘宗杨、钱宝森、王福山等,可谓“取法于上”了。

许多人家对饮食不一定十分讲究,也不是人人能常吃山珍海味的,但不少人却有一两样绝活儿,吃过以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不忘。

02

还有一样食品,是多年来我没有吃到过出乎其右的,那就是京剧女演员兼教育家华慧麟先生做的虾油鸡。

华慧麟自幼聪慧,早年成名于上海,后来拜在“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门下。她年轻时扮相清丽,功底扎实,能戏甚多,可惜中年以后嗓音失润,且因其他缘故息影舞台,在中国戏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门墙桃李均成气候,如刘秀荣、谢锐青及后来的杨秋玲、李维康等人,都受到过她的教诲, 今天知道她的人已经不多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她与我的老祖母往来很多。有年盛夏,请我的老祖母吃饭,我也同去了。那时华先生生活颇为拮据,住在南城一个杂院中, 房子很小,又是夏天,于是桌子摆在院中树荫下,饭菜很普通,但很精致,吃的什么东西早已记不得了,但有一样虾油鸡,味道极佳。

那虾油鸡是盛在小瓦钵中的,带着冻子,哆哆嗦嗦的,冻子鲜美,入口即化。鸡嫩且入味儿,吃到骨头都带着卤虾油的味儿,甘美无比。后来我吃过不少人做的虾油鸡和馆子里做的虾油鸡,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另外有件事我至今想不通,彼时是盛夏,依华先生当时的生活条件, 是不可能有冰箱的,但那虾油鸡吃到口中却是很凉,极爽口, 也许华先生在虾油中加了琼脂(即咭力),用冷水镇过的缘故罢。华先生作古已有二十多年,物故人非,这已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

说了不少名人与吃的故事,不免有“沾光”之嫌,其实, 以上谈到的许多先生前辈都不以名人自居,也绝不说自己是美食家,更不谈什么“饮食文化”。

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之外, 也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有口腹之欲,喜欢美好的食品。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患帕金森病后行动不便,偶尔奉贻些点心, 先生还特地来信垂询何处有售?这些老先生们对生活的平实追求与热爱,非常纯真,远不是某些浮躁“名人”标榜的什么“饮食文化”。

来源:文学报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专栏|无改父道的小汪先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7
专栏|无改父道的小汪先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7
文学|胡竹峰:一个人偶尔需要甜的心境,散淡恬静,拈花微笑
文学报 2023-12-25
雅集|美食家是热爱生活而好吃的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去老年食堂上老年大学 是什么吸引年轻人“蹭老”消费
工人日报 2023-11-06
散文|汪曾祺:老舍先生
作家联盟 2023-05-04
昌平区今年将建10家老年餐桌 已实现老年餐桌点位镇街全覆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9
文人与美食的心灵“量子纠缠”
文汇报 2023-03-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