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老师先“静下来”,学生才会“静下来”
中国青年报 2020-12-07 13:38

两张报纸,整个世界。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高二理1班和理2班的同学们,从每天5分钟的读报里,“发现了这个世界绝对不止一个样子”。

今年9月升入高二以来,云大附中星耀学校理1班和理2班订阅了《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两份报纸。语文教师熊芳把讲课的权利交给学生——每天语文课用5分钟的时间,由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用PPT播报、讲解一篇报道,然后全组同学进行点评。“从家国大事到柴米油盐,无一不在同学们的讨论范围内”。

语文课在热烈的讨论中很快就过去

11月12日,高二理2班的语文课由刘桐宇、秦艺萌、刘宏阳担任播报员,他们分别播报了3篇报道:《人民日报》11月5日的《凤头燕鸥的守护者》,《中国青年报》11月5日、11月6日的《65.6%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和《补上生态欠账 让“京津绿肺”七里海自由呼吸》。按照熊芳的课堂安排,3位同学播报完后,同组的其他5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标题:“保护自然环境意识,保护我们自己”“环境带动经济,责任决定意识”“守卫净土,并育万物”“当断则断,改革重生,不向生态欠账,增加生命厚度”“青少年使用短视频普遍,科学合理才最重要”。

接下来,是这一组同学对当天新闻播报的自由评点。

金怡辰认为秦艺萌播报的PPT里制作的图表和思考,提取文章信息,一步一步引导同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像高考的材料阅读题,对我们做题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帮助”;杨梓然认为刘桐宇的播报,从濒危物种燕鸥的介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思维的发散”。但她觉得播报中有一点不足:“标题是凤头燕鸥守护者,可以再多提一点守护者坚守的内容。”

当天,在高二理1班,邓晨韵播报完《中国青年报》9月25日的报道《一些年轻人正在沉默中经受职场霸凌》后,熊芳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后在工作中我们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同学们的讨论异常热烈,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新人多学习一些东西,不是什么坏事,要多提高自己的能力”“职场里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参与胡言乱语”“上司要以德服人,才能凝聚人心”“找上司沟通。如果沟通无果的话,就跳槽,道不同不相为谋”“年轻人不敢对抗上司、不敢维权、不敢跳槽,是有自己的苦衷。其实很多年轻人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熊芳进一步提出:“我们在揭露问题、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学会解决问题。如果用这一材料来写一篇议论文,该如何立意?”

同学们再次举手,轮流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敢于发声,勇于去做”“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与人沟通”“法律是有力的武器”“法律既保护人,也限制人”……

语文课在讨论中很快就过去了,每一位同学发言后,都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同学没有抢到发言的机会,只有等下节课。

语文课应该是给学生减压的课堂

然而,半年前,同学们并不是这么自如、自信和对答如流的。

熊芳记得,当时,在众人的注视下登上讲台,不少同学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紧张得忘了词,不敢抬头看同学和老师,“像承认错误一样读完报纸”;PPT的制作或者字很小,或者字很多,或者没有条理;很少有人主动举手参与点评,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说话声音很小且磕磕巴巴。

熊芳心里着急,但没有表现出来。她从不打断同学们的发言,只是说:“真棒,太棒了”“探讨得非常开心”“我喜欢你,我喜欢这样的集体,我喜欢这样的氛围”。

她也会做一些点评:“感悟非常到位,但是标题要越简略越好,集中概括文章的全意。”她表扬同学们的点评“既说出播报中的优点,也说出播报中的不足”,“这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真诚互助的表现,而不是一味地吹捧、虚假地表扬”。

她让同学们在报纸上用彩笔勾画出新闻的重点并批注,要求对新闻内容的概括不超过50个字;她自己付费推出了微信公众号“读行者一二”,把学生们读书读报的感受以及他们在课堂播报时的照片刊发出来,每篇推文都有大量的家长学生阅读、转发、点赞。

同学们的变化出现在高二以后。

过去不会做PPT的同学,现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完成,并且制作精心讲究,层次清晰,主题突出;有的在PPT中插入视频、动画,有的制作了图表,有的添加与新闻相关的图片。

学生们越来越重视这5分钟的展示。班上有一个同学专门负责管理音响,他摆放好话筒后绅士地说:“有请今天的主播上台。”全班报以热烈掌声,“很有仪式感”。当第三次站到台上的时候,同学们不再紧张、窘迫,变得自信、大方、得体、流畅、松弛、幽默。台下的观众也没闲着,他们的任务是提炼新闻标题,和同学分享感悟,点评PPT制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有时候某个话题讨论得很热烈,我宁愿放弃课堂内容,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比我灌输式的讲解要好得多。”熊芳印象深刻的是,学生在播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报道时,PPT里加入了一些烈士遗物的照片。那天窗外下着小雨,同学们都沉浸在哀悼之情中。

“语文课应该是给学生减压的课堂。”在熊芳看来,当同学们分享新闻的时候,也是在分享彼此的情绪,新闻给他们带来了共情共鸣。

报纸是学生最快捷的阅读材料

熊芳的课堂读报是从高二上学期开始的。

“高二离高考又近了一年。”熊芳说,现在的高考题中,有不少内容来自报纸新闻。《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新闻标题简洁概括,这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压缩文段的教育目标十分契合。

云大附中星耀学校高中学生是住宿制,学生不能带手机进校, “这就意味着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脱离了联系”,虽然每天学校有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但学生们忙着做作业,观看的时间有限。

“我教的是理科班,理科班学生在数理化的题海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文科班相比,阅读量显然是不够的。”熊芳说,报纸信息量大,是学生最快捷的阅读材料。

她要求学生播报新闻不超过5分钟,播报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报纸,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也是作文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逻辑思维首先来自口头语言的表达,如果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了,思辨和写作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熊芳说。

她发现,每节语文课播报5分钟新闻,不仅没有耽误课堂教学,学生们还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每个班的“报童”每天会准时去校门口取报发给大家。

在没有手机的日子里,过去“只看见微博里的热搜,游戏中的击杀数”的学生们发现,报纸上“白纸黑字里的家事国事天下事,精致而不失趣味”。

他们关注内容的广泛,也超过了老师的预期。在微信公众号“读行者一二”的一篇推文里,他们写下了:“新冠肺炎、抗美援朝、故事屋、国漫、书店、农民画……天下有多大,我们所讨论的范围便有多大。英雄、白衣、农民、艺术家、运动员、军人……山河有多宽,我们的心灵便有多宽。”

不少学生把晚自习读报时间称为“安静的美好时光”。有的学生还把报纸带回家,让家长们一起阅读。

语文课读报,在家长中也引起了反响。同学播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闻时,有家长在微信群里说:“熊老师这是在为深圳的发展提前招募人才。”有的家长则反思自己“闲下来时只会刷视频、刷抖音,真该向孩子们学习,静下心来读报纸”。

只有老师先“静下来” 学生才会“静下来”

事实上,在云大附中星耀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实验不是只在熊芳的课堂上。

多年来,校长刘卫华常常对老师说:“教师怎样,学生就怎样;学生怎样,国家的未来就怎样。”他认为,考试是选拔人才的过程,学生读书就要参加考试,并考出好成绩,但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丰富他们的人生。

在他看来,会教的老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会教的老师心里只有教案;会教的老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不会教的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配合自己;会教的老师期待学生潜心读书后的深度思考、独立见解,不会教的老师满足于摘取文本的对答如流。

在校长宽容开明的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组的老师纷纷“利用古今中外和身边一切资源”开展语文教育。

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昆明市学科带头人赵海云把邮票、书画卷轴、《民国老课本》、电影、音乐、巨幅的《颜勤礼碑》拓片带进课堂;他的每周“相约星期五”,开设了10多年。这个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确定讲演主题的活动,锻炼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少学生上大学、工作后,参加演讲、面试,“因为有‘相约星期五’的底子根本不慌”。

“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最温暖的记忆,是老师的成功、学生的福祉。”赵海云说,在应试这条路上,“老师很忙、压力很大,不敢放学生和自己一马”,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似乎只剩下一条:“考试成绩怎么样?”语文教师是在和世俗观念“抢”孩子,是在与狭隘的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拔河”。

但是他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得“语文学习天然就该是有情有趣有意思的”。即使是应试,语文课堂也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生活味。

“在你的语文课堂里,应该有你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吃过的亏、受过的伤,有你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有你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欣赏,有你对社会人生的正能量,有你的爱好特长,有你对下一代的憧憬与培养。”赵海云说,每天面对充满期待的几十双眼睛,老师们应该静下来,理理浮躁的内心,等等从教的初心,想想淡忘的师心。只有老师自己先“静下来”,学生才会“静下来”。

文并摄/记者 张文凌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AI融入课堂 如何赋能教学
西安晚报 2024-11-12
独臂周老师最擅“心理战” 帮乡村娃斗困难
中国青年报 2024-09-26
新学期,北京小学生多了许多好玩的“宝藏课”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24
数字化成首都基础教育关键词 北京市召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Qnews|老师做胃镜全麻后自言自语讲课   当事老师:热爱教学才会无意识讲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09
Qnews|商丘一老师在试卷上给学生写鼓励话语 当事老师:教学中鼓励比批评更有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06
“双减”两月 一位90后班主任的“在校一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18
“双减”两月:一位90后班主任的“在校一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