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停车难问题如何解决?南极企鹅的叫声与行为之间有何关系?七色光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如何?……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都能在中小学生的探究项目里找到答案。本周末,2020-2021年度北京“小院士”评选终评答辩举办,近200个入围项目参与“十佳小院士”的最终争夺。
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中学段的答辩分别进行。按照要求,选手们须现场进行项目介绍,答辩时不得出现学校名称及学校标识,同时不能提及学校、指导教师等信息。展示结束,选手还要回答评委提问。
“你在南极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使用了什么仪器?”“我用的是相机和集音器。”小学五年级的李晋芫带来了《南极半岛企鹅叫声与行为学研究》项目,面对评委老师的提问毫不怯场。“在南极,我们要与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你录音的时候与企鹅保持多远的距离?”“大概5到10米。”“如果让项目更为科学的话,是不是应该保持一个确定的距离呢?”评委老师的建议给了李晋芫新思考。
“我们除了对项目本身进行评价之外,还要考察学生的真实参与度,看看学生是否真的对自己做的项目有思考有理解。”来自35中的科技老师担任了小学高年级组的评委,她让一名选手现场解释自己项目中提到的“表面张力”。“我们不会要求孩子给出科学的定义,答案里只要包含着自己的理解,在我们评委眼里就是过关的。”
除了答辩表现之外,还有一些周边指标也纳入评分参考,比如是否守时、答辩结束后是否主动关闭自己的展示页面等……“这其实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懂得为他人提供方便。”相关负责人表示。
终评分数、初评分数与网络分数构成选手的最终成绩。“从往年来看,10位小院士的构成里一般会包括4名小学生、3名初中生以及3名高中生,名额向小学生倾斜,也是为了鼓励孩子们从小爱科学。”
北京“小院士”评选至今已走过十年。活动由北京少年科学院、中国少年科学院北京地区组委会主办,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周又红名师工作室等承办。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