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贾学鸿:古琴曲《山居吟》与古代文人的山居情怀
文史知识 2020-11-22 18:00

《山居吟》是宋末元初浙派琴家毛敏仲创作的古琴曲,篇制短小,入调跌宕,风格静逸简淡、苍远高洁,因被明代朱权编入《神奇秘谱》,成为“以正琴道”的经典之作。该曲深受后世各家的珍视,传播甚广,尤其是被广陵五谱《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收录之后,名列今天广陵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中(管世俊、樊继健主编《广陵古琴》,广陵书社,2016,35—40页)。

笔者曾亲耳聆听当下操缦高手们弹奏《山居吟》,在被古乐涤荡心神、惊叹琴师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不免产生困惑:同为广陵琴派的传承人,整体演奏风格却如此不同,有的滑绰骤急、跌宕激越,有的则迂回百转、轻柔淡放,不仔细辨析,还以为是不同的乐曲。朱权在《神奇秘谱·序》中说道:“大概其操间有不同者。盖达人之志也,各出乎天性,不同于彼类……其涵养自得之志,见乎徽轸、发乎遐趣、诉于神明、合于道妙,以快己之志也。”(严薇《烂柯山文化与琴曲〈樵歌〉》,《中国音乐》2011年第1期)说明琴道如人道,琴学即心学。然而,同一首琴曲,真的可以如此变幻莫测?《山居吟》所透出的情感,是否如德国阐释理论家伽达默尔所说的,在“回归原意”与“当下理解”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沟壑?要厘清这一问题,就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进行追溯。

古代文人的山居理念

中国古代的隐逸传统源远流长。早期隐者的人格行迹,散见于先秦多种典籍,较详细的隐者掌故和传记,在汉代史书中开始出现,如《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后汉书·逸民列传》等。皇甫谧专门讲述隐居高士事迹的著作《高士传》,流行于晋代以后,对文人雅士影响深远。而与琴人相关的记载,多出自东汉蔡邕的《琴操》,如《麦秀歌》题解揭示了殷商亡臣箕子对故国的哀思,《雉朝飞》介绍了齐国犊牧子对家室的思慕,《履霜操》讲的是尹吉甫之子伯奇悲叹无罪却被父放逐的“真子飞霜”故事。这些记述,本是理解琴歌的辅助性文字,但早期隐士内心的家国情怀、忠孝仁德溢于言表,礼乐教化属性鲜明。所谓的隐栖之地,也只不过是相对王权中心的邈远之场,并非后世文人赞颂的审美之境。

真正把“山居”纳入审美范畴,是在魏晋玄学盛行和山水诗歌兴起之后。受老庄自然理念的影响,文人开始对相伴山月、啸傲丛林的山居生活充满向往,漫步于溪谷,鸣琴于山巅,清新澄净的绿水青山,奏响了文人精神生活的新乐章。这种境界,与朱权对《山居吟》的解读相契合。《神奇秘谱·序》写道:“其趣也,巢云松于丘壑之士,淡然与世两忘,不牵尘网,乃以大山为屏,清流为带,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间。至若山月江风之趣,鸟啼花落之音,此皆取之无禁,用之无竭者也。所谓乐夫天命者,以有也夫。又付甘老泉石之心,尤得之矣。”在朱权看来,古琴之道即是道家“顺物自然”的思想,与《庄子·马蹄》篇“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至德之世”相得益彰,与《庄子·列御寇》中“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的生死构想异曲同工。同时,淡泊宁静、运局于胸的卧龙先生以及“采菊东篱”“悠见南山”的靖节先生的人生缩影亦闪烁其间。

然而,古琴曲《山居吟》“伴泉石、庐天地、卧烟霞、友风月”的山林隐居生活的意趣,毕竟是依赖声音旋律来表达的,艺术的朦胧性令人捉摸不定。联想《毛诗序》的论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弹琴,属于“永歌”范畴,相对语言的逻辑表达,抒情充分,但析理不足。不过,亦情亦语的琴诗,在隐逸之风昌盛的唐代,成为唐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唐人琴诗的山居吟咏

受宗教思想、选官制度、漫游之风的影响,唐代文人大多有隐逸山林的经历。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曾隐居终南山,他的《辋川集》便是这段归隐生活的记录,融诗情、画意、音乐、禅趣于一体。其中的一首五言绝句《竹里馆》,是典型的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诗人在明月高悬的夜晚,独自端坐竹林深处抚琴高歌,淡定洒脱,隽永空灵,一缕超然于人间烟火之上的禅思笼罩林间,压倒一切有形之物。王维笃信佛教,对鸠摩罗什所译的大乘佛典《维摩诘经》研读至深,并坚持在世修行,深悟禅理,被喻为“诗佛”。《竹里馆》这首小诗,是他诗、画、禅、乐才能的综合展现,抒写出山居生活的佛家境界。

诗仙李白青年时隐读于蜀地大匡山,其五言律诗《听蜀僧濬弹琴》是他山居生活的生动写照:“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绿绮”琴的高贵、“峨眉峰”的险峻、“一挥手”的随意、“万壑松”的威力,既营造出僧濬的气魄,也显露出李白“仙人”的气度。美妙的琴曲涤荡心性的作用,也随着霜色和晚钟,散逸云间,以至夜幕降临,听琴者依然浑然无知,一派道家纵横天地的气象。

唐代大历年间,有“五言长城”美誉的刘长卿曾隐读于河南嵩山,一首五绝《听弹琴》折射出这位失意文人落寞的山居生活:“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家境贫寒,又性刚犯上,两次遭贬,一生多在逆境度过。长期的郁郁寡欢,让他的诗多惆怅格调,但其流畅谐婉、造境幽远的才气却未被掩盖。生活忧思与古琴艺术的式微,流露于诗行乐调间,奠定了他山居生活的哀伤基调。

唐代元和时期,白居易是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闲适诗,代表着他生活的半壁河山。一首五言古体《清夜琴兴》,成为他琴诗的代表:“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曾在庐山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辞去苏州刺史后,又与刘禹锡同游于扬州、楚州一带。晚年二人唱和,时常同游于洛阳龙门一带。他在《与元九书》中说道:“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他一方面以诗“救济人病,禆补时阙”,一方面表达“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的人生愿景。这首《清夜琴兴》,不知作于何时,但体现出他暂居山林时的悠闲淡泊,也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上述四首琴诗,基本涵盖了唐人琴诗中豪放、空灵、闲适、感伤的山居情感,其中,有的与诗人的性情和普遍诗风相一致,有的只是诗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瞬间。琴是诗人人生多样体验的即兴表达。

毛敏仲的山居情愫

朱权编《神奇秘谱》,目的在于纠正琴道。他自序道:“不伍于流俗,不混于污浊;洁身于天壤,旷志于物外,扩乎与太虚同体,泠然洒于六合。”这种超然物外、不著尘埃、与天地同体的充满道家色彩的宇宙情怀,是否与《山居吟》作者毛敏仲的理念一致,涉及尊重原作与个性理解相统一的“视域融合”问题。

宋·赵佶《听琴图》

古籍中关于毛敏仲生平的记载甚少。宋代张炎《词源》卷下提到:“余疏陋谫才,昔在先人侍侧,闻杨守斋、毛敏仲、徐南溪诸公商榷音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可见,毛敏仲的突出成就在琴不在政。《宋诗钞·水云集补钞》载有汪元量《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诗。元至元十三年(1276)三月,毛敏仲随宋恭帝赵㬎偕三宫应元世祖忽必烈征召前往大都。临行前,毛敏仲“腰宝剑,背瑶琴”,挥泪向汪元量辞别。王逢《梧溪集》卷二有《听叶琴师观光操》诗(此诗亦收录于蒋克谦辑《琴书大全》卷一九《诗上》,中国书店,2005),据诗前小序介绍,毛敏仲是浙江三衢人,与武林叶兰波、徐秋山均以能琴见称,三人同游于元大都,受知宰执。“仲以为士之道,莫尚于宾王。先王之化,尤莫尚有虞氏之教”,因此缘徴度声作《观光操》,即《禹会涂山》曲,荐于元世祖,可惜在待诏时死于客馆。

依据这些记载,可知毛敏仲主要生活在南宋末期到元朝初,精通琴艺,为浙派琴人的代表。明代张岱在他的小品集《陶庵梦忆》卷二《绍兴琴派》一文中,对自己学习《山居吟》的情况作了介绍:“戊午学琴于王本吾,半年得二十馀曲:《雁落平沙》《山居吟》《静观吟》……等小曲十馀种。王本吾指法圆静,微带油腔。余得其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遂称合作。”据此,《山居吟》的传播可见一斑。毛敏仲年少时投于宋宁宗恭圣仁烈皇后的侄孙杨缵的门下研习琴谱,并参与了杨瓒《紫霞洞谱》的编撰,可惜此谱没有流传下来。元兵南侵后,毛敏仲曾一度晦迹岩壑、隐居遁世。他一生所作传世名曲颇多,流传至今的曲目主要有《平沙落雁》《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禹会涂山》等,尤以《平沙落雁》广为人所称道。

显然,朱权所解的《山居吟》内涵,与毛敏仲“志在宾王”的政治理想并不相同。宋代文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谈到自己的抚琴感受:“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醉翁先生现身说法,说明心情与琴声会因地、因时、因事、因景而变。毛氏创作《山居吟》的确切时间已经无从考证,或许,这首小曲只是他短暂隐居山林生活的一种心境,抑或是他备感亡国哀痛之馀的偶然解脱吧。

作者:贾学鸿;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0年第11期“特别关注”栏目

来源:文史知识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专栏|福建文人发明的赛诗会 曾盛行于京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8
历史|古琴曲《离骚》和屈原的《离骚》是一体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历史|古琴曲《离骚》和屈原的《离骚》是一体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寻访|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凝眸D1:踏寻黄公望、郁达夫足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在古琴场合,需要“穿搭”,又无需“穿搭”
黑择明 2024-01-06
历史|​大唐偶像白居易:皇帝为他写诗,苏东坡是他“粉丝”
中华书局1912 2023-10-19
历史|古代的周游、壮游与研学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9
文学|程应峰:文人的书房
现代大学网 2023-1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