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从中国戏曲文化周看戏曲与园林“共融”后的“对话”
北京日报 2020-11-21 18:01

日前,2020(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主场活动,在北京园博园落幕。

8天时间里,除了在京专业戏曲院团集中发挥优势,让观众在游园赏戏的氛围中,近身感受名团名剧名家的风范、地方园主题演出的风采以外,北京近30家民间与高校戏曲社团,也把戏曲周视为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平台竞相亮相,为观众带来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越剧、评剧、河北梆子、秦腔、曲剧等剧种的表演。除了13处表演空间的180场演出,围绕戏曲的票友大赛、主题数字体验展、学术交流以及线上5G直播等活动,亦有条不紊地进行。

资料图   京报集团记者 刘平/摄

讲究虚实相间、错落有致的戏曲与园林,因有着共通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原本从民间土壤里汲取营养逐渐壮大的戏曲,借助园博园内的树木、亭台、长廊、流水,得以脱离封闭剧场的束缚,在天然的舞台、自然的样态中,释放自身的质朴与雅趣。

在京戏曲院团承担演出的主舞台与晋中园,前者是全新建成四面通透的阳光剧场,后者拥有从山西原貌迁移过来的明代老戏台,天然达成关于时间的对话。北京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杜镇杰、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魏春荣等在内的“梅花奖”名家,与国家京剧院郑菲、中国评剧院张洪祥等颇受期待的青年势力在阳光剧场和晋中园的轮番上阵,更让戏曲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发生关联,形成新老接棒、传承发展的效应。

以10月26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在阳光剧场的演出为例:上午的《呼延庆打擂》是该团的“看家戏”,1958年首演以来,演员已历经三代,此次担纲主演的两位青年演员马子斋与张岩彪,通过与老辈艺术家的同台献艺,获得宝贵经验;下午的《王宝钏》“登殿”一折,则由两位“梅花奖”得主王洪玲(同时是该团团长)、王英会倾情出演,为青年演员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而中国评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京剧院分别依据闽园、忆江南园、北京园的结构特点,打造的三大戏曲生态园,通过寓情于景的演出以及导赏与演后谈、身段唱腔教学、服装化装体验等丰富的功能性活动,实现的不只是戏曲与园林、实景的高度相融,还有观众与演员、专家的纵深对话。

中国评剧院在闽园上演的园林版评剧《花为媒》,舞台上的“一桌二椅”被园林中的既有实景取代,令剧中人和观赏者都觉得耳目一新。评剧《花为媒》早已是深入人心的经典,剧中除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之外,“报花名”“绣罗帕”“洞房赞”等经典唱段更是脍炙人口。园林版通过重新编排经典选段与场景的方式,把六个片段放进了闽园的六个景点,实现了像电影版一样移步换景。以引戏员的身份跳进跳出的阮妈、二大妈与车柳子等人物,引领观众紧紧相随,沉浸于妙趣横生的情节和园林环境。

北方昆曲剧院的“爱在‘忆江南’”主题演出,依据忆江南园内的读书轩、藕香堂及揽胜阁等三处亭台楼阁的建筑及周边风格,精心放置了《牡丹亭》《玉簪记》《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中的“游园”“琴挑”“酬简”等选段,形成名为“缘”“梦”“情”的三处表演区域。婉转缠绵的水磨声腔制造出的意境如梦如幻,让入园伊始便跟随既在剧里又在剧外的“书童”瞧戏逛园的观众,似乎真的“穿越”到了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

北京京剧院对北京园的整体包装,同样别具一格。对国粹京剧而言,2020年适逢“徽班进京”230周年,以及尚小云、荀慧生、张君秋、裘盛戎等京剧大师的重要诞辰纪念日。为此,北京京剧院除了开展包含梅、尚、程、荀、马、谭、张、裘等十余个流派在内的流派展演,还推出了特色展览、大师讲堂、京剧初学、声乐进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视听结合、互动体验的方式,带领观众循序渐进地走进京剧艺术。

文/梅生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双节园博赏大戏 诸多稀有剧种亮相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2
名家名团荟萃 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8
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9月28日起亮相北京园博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0
打造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文化盛事 中国戏曲文化周浓淡相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6
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升级归来 园林、剧场、论坛、市集处处有“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