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中之城”江西吉安的脱贫攻坚答卷: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中国新闻网 2020-11-12 16:54

累计建成1326个贫困村专业合作社、57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至0.14%……近年来,“赣中之城”江西吉安紧扣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时间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一份出色的脱贫攻坚答卷,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

位于江西中部,地处赣江中游,西靠罗霄山脉的江西省吉安市,拥有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延绵千年的庐陵文化,山明水秀的优美生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红、古、绿、金”四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吉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境为原中央苏区县,原有国定贫困县5个,其中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县4个,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长期以来,江西吉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大力推行“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工作方法,探索实践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举措办法。当地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推行“四个一”做法: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个鸡棚、一亩葡萄、一个劳动力进园区务工。

吉安市万安县韶口乡星火村村民张在葵曾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前几年,由于张在葵妻子患有精神病,长期需要治疗和要人照顾,使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扶贫干部了解情况后,希望张在葵利用周边松林发展土鸡养殖,既可增收,又能照顾妻子。起初心里没底的张在葵买了三百只鸡苗,没想到年底挣了一万多元,“现在家里条件好点了,妻子的病也好多了,我准备把鸡棚再扩大点。”

走在吉安市安福县彭坊乡任头村路边上,10座大棚很是吸引眼球。看着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果蔬,已过花甲之龄的任头村村民邱新明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这些大棚让我一年四季有了奔头,蔬菜西瓜轮番种、轮番收,我靠着大棚果蔬脱了贫。”

原先因文化程度及自身动力不足,邱新明一家成为了贫困户。在得知发展产业有奖补资金后,邱新明和妻子去年尝试种植了两座大棚西瓜。尝到“甜头”后,邱新明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和品种,靠着种植西瓜和蔬菜,他家终于稳定脱贫。

随着消除“绝对贫困”工作的完成,江西吉安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该市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带动等形式,将农户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建立健全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推动脱贫摘帽县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统计数据显示,江西吉安市累计建成贫困村专业合作社1326个、扶贫车间609个、电商站点473个,85%以上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组织,带动户均增收1800余元。

青山绿水 生态宜居

宋代诗人苏东坡笔下“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的江西吉安,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赣江贯穿南北,形成“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和“一江春水向北流”的独特地貌。

近年来,江西吉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绿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环境建养等方面进行全力探索。

在生态环境方面,江西吉安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面积占全市的20.1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市)完成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启动了赣江中游库区“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将264公里赣江中游干流全段纳入管控范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工程,近五年完成人工造林200余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突破61万亩;突出城乡清净整洁,累计实施新农村建设点22114个。

在污染防治方面,江西吉安开展“清河护河”行动,强化生活污水、工业污染等专项治理,全市45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实现达标排放,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25%;规范河道砂石“采、运、销”全过程统一管理,将90余座砂场清理压缩至20座以内;强化重点赣江流域综合治理,推进赣江两岸湿地公园、生态绿线、城区绿化联片成景,全力打造赣江最美岸线。

在生态旅游方面,江西吉安扎实推进15个旅游集聚区、20个旅游特色小镇、50个旅游特色村、100个民宿点建设,进一步唱响“红色摇篮,山水吉安”旅游品牌。

目前,江西吉安森林覆盖率达67.6%,林地面积达26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6800多万立方米,有8个国家级、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该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大中型水库水质、饮用水源区水库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标准以上。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吉安市委书记胡世忠近日在该市乌江流域巡河督导时表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河湖长制,推动绿色发展,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

文/吴鹏泉

编辑/董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