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投入两千多万元整治桂林会仙湿地 “漓江之肾”重现水清景美
中国新闻网 2020-10-16 14:09

被誉为“漓江之肾”的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湿地,水清景美。傍晚时分,驾着竹筏畅游湿地,两岸的青山倒映在湖水中,在夕阳的映射下,湖面波光粼粼。船在水中游,人观两岸景,好一幅南国水乡的田园风光。

这是会仙湿地经过整治以后呈现出的良好风貌。整治前的会仙湿地,环境惨不忍睹。桂林市临桂区会仙国家湿地公园打捞水葫芦专业队负责人秦继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以前这里竹筏根本进不来,湿地水面到处长满了水葫芦。鸡、鸭等动物尸体随意堆放在水里,我们打捞队7个人进去打捞,就有6个人吐了。”

随着经济发展,临桂当地人口急增,民众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等行为增多,湿地面积锐减。资料显示,会仙湿地面积一度达到65平方公里左右,湿地现存面积已不足6平方公里。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邓志强表示,以前,由于湿地周边农田过度施肥,再加上生活污水流入,造成湿地水域的富营养化,加快了水葫芦等有害生物的繁殖,限制了水体流动,湖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受到阻碍,鱼类繁殖空间被挤压,从而影响鸟类在湿地域停留,严重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发展。会仙湿地水质受污染最严重时部分水域仅为V类水质标准。

2012年会仙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从那一年开始,当地政府大规模启动会仙湿地治理工程。依托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开展了退塘(耕)还湿、有害生物及清理、古运河修复工程-清淤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累计退塘(耕)还湿地面积约155公顷,植被恢复面积约50公顷,水葫芦清理面积约100公顷。目前累计投入2418万元。

经过一系列水污染综合治理,截至今年9月,会仙湿地所有监测点中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0)Ⅲ类标准以上。与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之前相比,湿地范围内增加睡莲、野生水葱、菰等12种植物;台细鳊、唇鱼骨、花鱼骨、三角中鲤4种鱼类也出现在湿地中;豆雁、黑背白鹡鸰等7种鸟类把湿地当成了栖息地。目前,会仙国家湿地公园现有维管束植物316种,陆生脊椎动物234种,鱼类46种、浮游动物95种。

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的年度活动主题为“助力清水行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该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会仙湿地的水污染防治。据介绍,为保护好会仙湿地,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其中,推动湿地治理各项工作,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临桂区人大代表李兴盛介绍:“自治区开展清水行动以来,人大代表深入村屯学习宣传《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普及湿地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保护会仙国家湿地的意识和行动。同时人大代表积极支持和监督各级河(段)长开展河湖保护、管理等工作。在生活垃圾、秸秆禁烧、养殖污染、卫生环境整治等环保工作中,进行全面巡查和重点区域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漓江之肾”。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邓志强介绍:“会仙湿地拥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河水系,漓江流域各支流通过地下河汇聚到此。由于地下页岩的阻隔,阻断地下河流动,形成大面积湿地,对漓江水系的水质净化和水源补充发挥重要作用。”

文/储玮玮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广西首次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 生物资源丰富
中国新闻网 2023-10-16
广西桂林:厉行最严法治 呵护最美漓江
法治日报 2023-06-23
广西部分地区发布暴雨预警 桂林多条河流出现超警洪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6-05
督查组跟进监督木里矿区、漓江等地生态整治保护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1-09-15
中央督察组向广西反馈:对天生的好山好水缺乏敬畏和呵护之心
生态环境部 2021-07-16
广西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整治 还粤港澳百姓一江清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0-21
让太湖重现水清岸绿——江苏铁腕“治太”成效显现
新华网 2019-0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