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金蚕之乡”编织小康新“丝”路
新华网 2020-10-09 17:07

一条小路桑树成荫,蜿蜒通向蚕房,蚕箔整齐排列,密铺的小蚕眠期未起。太阳刚刚升起,陕西石泉县贫困户魏诗翠已经从山上采桑归来。魏诗翠说,别看蚕小不起眼,它可是一家人的“金”宝贝。

石泉县自古就延续着兴桑养蚕的传统。62岁的魏诗翠家住池河镇新兴村,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养蚕,但囿于落后的技术,小蚕成活率低,守着桑蚕却只能“喝西北风”,无奈之下,一家人陆续离乡打工。

魏诗翠说,脱贫攻坚让陷入困境的家重燃希望,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又开始养蚕,与过去不一样的是,难养的小蚕可以送进“托儿所”,成活率有了保障,收入稳步提升。

蚕宝宝送进“托儿所”,是当地为了保障贫困户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措施。“养好小蚕一半收。”池河镇党委书记胡先武说,由于小蚕孵育技术要求高,养好小蚕是确保收成的关键。通过小蚕共育模式,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为蚕农规避了染病风险,缩短了养蚕时间,蚕农每养一张蚕可实现增收1500元到2000元。

“这批蚕宝宝正值二眠,等到三龄,就可以送给贫困户自己养了。”养蚕大户刘小兰说,从县蚕种场领出蚕种,我负责共育,因为我这技术成熟,消毒各方面做得彻底,蚕种在我这发育到三龄后,农户拿回家就好养了。

“懒养猪,勤养蚕,28天见现钱。”如今,蚕桑产业更是成为秦巴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汉江河水穿石泉县城而过,河畔的天成丝业有限公司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一个个蚕茧被抽成纤细的茧丝,最后“变身”丝绸产品。公司副总经理孙浩勇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与包括1176户贫困群众在内的3700余户蚕农签订合同,以保护价收购蚕茧。

如今,蚕桑产业在石泉县已完成了全产业链条跨越发展,一组数据可窥一斑:1万户养蚕农户,7万亩桑园,12家茧丝绸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2019年石泉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 2019年全县贫困户养蚕5596张,蚕茧收入790万元,户均蚕茧收入8458元。

文/记者 李浩

编辑/董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