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际 | 谁来为美国“奖杯一代”的快乐买单?
北京青年报 2020-09-02 12:00

◎习习

编者按:又是一年开学季,随着中国各地学校按照“最大限度复学、最严标准防控”的原则确保“安全开学、正常开学、全面开学”,因新冠疫情沉寂多时的大中小学校园昨日开始有序迎接学子们返校。而放眼全球,疫情肆虐的很多国家仍在为秋季是否应该复课而举棋不定,尤其是经历了疫情大幅反弹的美国,围绕秋季应如何开学的争议正日趋白热化。

疫情期间,由于担心有的孩子因家庭条件不好而不能参加网课,很多美国的公立小学不讲新课,也不强制要求孩子们完成作业,大部分网课都以做做游戏、讲讲笑话为主,几个月愉快地“放羊”之后,有的家长开始反思:如果学校不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只一味沿用过去20年来“快乐教育”“奖杯教育”的模式,看似照顾了家庭困难或成绩落后的孩子,但有条件的家庭必然去寻求学校之外的教育资源,追求公平的良好初心,可能反而加深了教育上的不公平。

本文作者生活在以优质教育著称的波士顿大学区,在定居美国的20年里恰好目睹了“奖杯一代”的成长,她提供了一家之言,探讨了一味强调“快乐教育”带来的现实问题。本版特编发此文,不是为了终结这个话题,而是想更好地激发家长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毕竟不论快乐教育,还是挫折教育、惩戒教育,都不可一刀切,都需因材施教。

666757.jpg

奖杯数量多了,分量却轻了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一直盛行“快乐教育”——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得到的都是鲜花与掌声,家长和老师们都精心呵护他们的心灵,生怕伤了他们的感情。尤其在小学阶段,老师对每个孩子的评价几乎都是“太杰出了”“太优秀了”,因此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是天之骄子。

在“快乐教育”的大旗之下,也催生了不论输赢、人人有份的“奖杯教育”,“奖杯一代”应运而生。比如美国的孩子们从小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但很多都是以鼓励为主,不需要考核,只要参与都有奖杯。我女儿小时候在波士顿市里的儿童足球队踢球,按规定,低年级的比赛是不记输赢的。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姥爷来观赛,因为不懂“规矩”,当他外孙女的队进球了,他大声喝彩“我们得分啦”。那个小朋友的妈妈赶紧阻止他,以免引起对方小朋友和家长的不悦。

女儿踢了几个赛季,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碰到两位特别友善的教练,赛季结束后教练们自掏腰包给每个孩子定制了奖杯,有“进球最多”奖、“最佳防御”奖、“精湛球技”奖,还有“最佳策略”奖、“最具团队精神”奖等等。总之队员们球艺有多少长进不知道,反正孩子们都高高兴兴的,家长们也可以骄傲地在社交媒体上晒晒自家娃的奖杯,真是皆大欢喜。回想起来,这就是典型的“奖杯一代”啊!竞技场上分不分高下无所谓了,心里感觉好才是第一位的。然而,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为此,我特意跟Keith聊了聊这个话题,想听听他的想法。Keith是一位高中历史老师,校篮球队的主教练,闲暇时间在电台做主持人,他的两个儿子还是大学特招的棒球运动员。在多年与青少年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对“奖杯一代”的感慨颇多。Keith家中有四兄弟,在他们那个年代,孩子们都特别热衷体育运动。他们四兄弟从小到大在各项比赛中都很拼,可以说竞争精神根植于每个人的骨髓之中。2001年,Keith的大儿子五岁了,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Keith马上给他报名参加了所有的热门体育活动,篮球、棒球、足球,以及后来的橄榄球。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这个世界变了。

各种青少年体育运动规则的制定看似更加人性化,但宗旨是更强调平等均衡,不伤害参赛者的感情,连体育赛事核心的竞争精神也要服从于这个大的指导方针。Keith在执教篮球队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孩子们跟以前比起来更脆弱,他们不善于接受意见和批评,稍有不满,不是首先反思自己怎样改进,而是呼天抢地怨天尤人。20年前,在赛事中得到奖杯是对运动员才华和努力的肯定,孩子们为达到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更是使人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而现在,奖杯不再是稀缺资源,不是你要拼尽一切才能争取来的最高荣誉。好与不好的区别模糊了,只要参与就有奖励。奖杯数量多了,分量却轻了。

“奖杯一代”的成长和困惑

我在美国生活20年,恰好目睹了“奖杯一代”的成长。这一代人是在鼓励和赞美声中长大,他们中不少人性格阳光,充满自信,为人真诚善良。在他们眼中,一切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一个没有太大含金量的奖杯也可以让他们觉得快乐。世界如此美好,那大可享受人生,何必苦苦奋斗?比如我女儿的一个好朋友是个聪慧美丽的小姑娘,她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像她爸爸妈妈一样有份工作,在良好的社区有栋美丽的大房子,这跟我们移民家庭不断督促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的理念大相径庭。我们可能觉得:如果目标定得低,没有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多少有点遗憾。

但问题是,“奖杯一代”中也有孩子胸怀大志,却没有磨炼出过硬的本领,最终眼高手低。如今,“奖杯一代”长大了,这些年轻人走出象牙塔,终于看清了现实的残酷——考大学、找工作、职场升迁,这些都是真实的竞争,再也没有人来发“参与奖奖杯”。当事与愿违,生活呈现出残酷的真相,这些“奖杯一代”俨然成为一代小愤青,他们不满生活的不公,对什么都可以争论不休,认为别人要为自己的处境买单。

这些曾经的“奖杯一代”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挫折,长大后自然不愿意也不知道怎样去接受批评和建议。在美国各大中小学里,都配有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人员,以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孩子。我们公司每年的管理层培训也会有专门的课题是关于给员工做业绩评估时,经理人要学习怎样说话才会不伤害员工感情,还能让他们把批评建议听进去。可见,“奖杯一代”长大了,但整个社会对维护年轻人的心理感觉还是丝毫没有放松。然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没有根基的自信是空中楼阁,是色彩斑斓但随时都可能破碎的肥皂泡。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本领,才能拥有谁也摧毁不了的强大信心。

如果上述还只是个人层面的影响,那么“参与奖奖杯”最大的问题是表面的平等,但实际上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多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绩的孩子,往往背后都有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支持他们的家庭。长此以往,由家庭环境不同而导致的个体化差距只会更大。

普及性全民体育项目鼓励人人参与,大家同乐。但如果你有更高的目标,想要在真正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很多人就要自己去找各种俱乐部、球队,甚至请私教加小灶。我女儿参加过一个很受欢迎的排球项目,孩子跟朋友们一起玩确实挺高兴。但因为人太多了,训练中真正有效练习的时间并不多。很快,一些家长就自发租了场地,请了一位排球教练,组了一个小班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

所以,哄大家开心的“参与奖奖杯”其实是发给大众的孩子。当然,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也有一些凤毛麟角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那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有那样的福气。一心培养所谓精英孩子的家庭深谙此道,他们早就低调地搞起了自己的玩法。20年后,这些在真正的竞争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孩子,将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的顶梁柱和领导者。而那些真本领不过硬、只会哭喊世界不公的“奖杯一代”,最终也许只能成为海滩上的一粒沙,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参与奖奖杯”吗?

2014年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65%的美国人认为“奖杯一代”觉得自己拥有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而且58%的青年人承认自己确实有这样的想法。可见,这是这代人中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这项调查还就“奖杯教育”这一主题对受访者的年龄、收入、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做了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颇耐人寻味。

从年龄上看,对于是否应该颁发“参与奖奖杯”,18-24岁组的人群观点基本平分秋色:51%的人认为应该,49%的人认为不应该。年龄越大,人们越不赞同参与奖。在65岁及以上年龄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可以接受,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不赞成“奖杯教育”。

从收入上看,年收入在4.5万美元以下的人群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奖杯。收入越高,越多的人觉得“参与奖奖杯”没有意义。年收入达到11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里,不屑“参与奖奖杯”的比例高达76%。

从教育水平上看,有高中学历的人群中赞成比不赞成的人略多,差别不大。有大学文凭的人群,认为不应该发“参与奖奖杯”的人数增多,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不赞成。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的人中有四分之三的人不赞成。

从政治信仰看,民主党人中赞成和不赞成的人数恰好平分,不相伯仲。而共和党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不赞成,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赞成。

从种族角度看,白人里67%不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鼓励奖,而非洲裔和拉丁裔里56%的人表示赞成。

从性别角度看,女性比男性赞成“参与奖奖杯”的比例高,支持的比例分别是44%和35%。

总结起来,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和收入水平高,政治上偏向共和党,年龄较大,白人,男性中,反对不论输赢、人人有份的“奖杯教育”的比例最高;而教育和收入水平较低,政治上偏向民主党,年轻,少数族裔,女性中,支持给所有孩子颁发参与奖的可能性更大。

tu2_view_b.jpg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VS谁也不能抢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社会一直在寻求“平等”和“公平”之间的平衡。这两个词听上去好像差不多,其实意义非常不同。右边是一张有趣的图片,展示“平等”与“公平”的区别:围墙外的三个人都想看棒球比赛,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左图中给每个人发同样的小板凳,称之为平等,因为三个人获得了同样的资源,也就是得到了平等的待遇。而右图中给每个人发不同的小板凳,因为三个人身高不同,通过不同的小板凳使他们达到同样的高度,从而实现他们的目标,这被称为公平。

这反映到教育体系中,以上大学为例,如果大学录取的评判指标是分数,可以称之为平等。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考试的权利,按照分数优胜劣汰,一切用考分说话。这个标准清晰明确,而且客观易操作。然而,美国现行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的是公平,这个理念认为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中要克服不同程度的困难,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潜力,必须把考试成绩以外的因素也考虑进去,也就是有些人可以得到高板凳加分,或者说优惠待遇。

在追求公平之路的探索中,美国的公立学校一直遵循的是“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原则,体育比赛中常见的“奖杯现象”在现今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中也随处可见。我们所在的学区本来是教育水准很高的地方,然而近些年在“快乐教育”、“奖杯教育”的大氛围下,学校不断给学生减负,降低要求。短期来看,学生们是开心了,但从长远来讲,家长们却担忧了。

我们的初中原本有数学快慢班,但几年前有家长提出这个做法不公平,它让不能考进快班的学生感觉不好,于是学校很快取消了六年级的数学快慢班。七年级,学校羞羞答答地试行在一年中的几个星期里,把学生们分别安排在“最适合他们的数学小组”,但还是不能公开称为快慢班。直到八年级,因为要升高中了,才正式恢复数学快慢班。

在学校里,落后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对达到甚至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学校并没有义务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更不愿意因为提供倾斜性资源而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从学校的立场看,如果给所有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内容都是不公平的话,那么给拔尖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内容显然不可行,很容易遭到指责,这个锅学校可不想背。

敢问路在何方

“奖杯教育”也好,“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口号也好,这是目前的大势所趋,在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交替执政过程中也许会有稍微不同的调整,但是短期内大方向不会有太大的变更。

当然,任何举措都是有利有弊的。比如“参与奖奖杯”大大地推动了全民体育,让最多的人得以参加,也让很多孩子在无压力享受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阳光开朗、友善随和的性格。公立教育的目标在于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开放、滋养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校不以刻板的指标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们不用担心被批评、被瞧不起、被排挤。而且在公立学校里,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来自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使他们更容易接纳不同的人和做法,这样的开放和包容对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还是很有益处的。

然而,大家也必须意识到“一个人跑不快,大家都不要跑”的简单粗暴式解决办法只是短期的表面上的公平,真正损害的是这一代人未来的整体竞争力。十几年后,当这些孩子们需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又该如何去面对挑战?

疫情期间,我女儿的小学被要求不讲新课,主要原因是担心有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不能参加远程网络教学。其实疫情期间,学校为学生们免费提供电脑、网络和午餐等,就是为了给有需要的家庭解决后顾之忧。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学区这样的例子有多少,就算有的话,为什么不利用人力物力帮助他们逐个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不要学习?在社交平台上,有的家长提出不理解这样的做法。如果学校不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家庭困难的孩子就真的没有任何机会,而有条件的家庭当然会寻求学校以外的资源。所以虽然不讲新课的目的是防止不公平,然而实际情况却加深了教育上的不公平。

在育儿之路上,有的家长不认为公立学校“奖杯教育”的治学之道适合自己的孩子,那么可以考虑不同的学区或者转换到私立教育;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方面赛出成绩,那么普及式大众体育就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家长需要自己去另找资源。总之,在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理念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适合孩子发展的理性选择,对父母们来说,可以说是一门修行。

图片来源:社会变化互动研究院

艺术家:安格斯·马格尔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年轻一代的大脑更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扩绿兴绿护绿,一代接着一代干!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追访
北京日报 2024-04-05
广西德保瑶家三代人的教育情怀
中国新闻网 2023-09-07
专访“第一代农民工”研究学者仇凤仙:实现“代际跨越”的不到20%
成都商报 2023-05-25
见·闻 | 美国千禧一代面临沉重债务压力
新华财经 2023-03-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