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9-01 10:18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日前正式公布,核心区控规对老城保护着墨较多,提出要对核心区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落实老城不能再拆。

如何实现老城整体保护?

本次控规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老城整体保护重点基础上,更加关注对历史格局、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城市风貌等老城核心特色的保护,强化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整体风貌特色。

保护承载传统营城理念的历史格局。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是奠定老城空间地位的重要载体,加强格局保护是老城整体保护最首要的任务。

规划提出,要以推动中轴线遗产保护、长安绿带建设,强化统领老城整体空间秩序的骨架。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重点勾勒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通过对四横两纵城市干道的林荫化改造,强化老城棋盘式道路网格局。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与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

九坛包括天坛(内含祈谷坛)、地坛、日坛(又称朝日坛)、月坛(又称夕月坛)、先农坛(内含太岁坛)、社稷坛、先蚕坛(位于北海内)。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位于故宫内)、传心殿(位于故宫内)、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已无存)、历代帝王庙、孔庙(又称文庙)。四重城廓包括明清形成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城廓。四横两纵包括朝阜路、平安大街、前三门大街、两广路、东单北大街一线、西单北大街一线。

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

保护平缓开阔的整体空间形态。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是北京老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加强建筑高度管控是维持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手段。规划提出,要对核心区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划定原貌、多层、中高层三类建筑高度管控分区,整体营造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烘托中轴线、长安街对老城整体空间秩序的统领作用。

保护承载历史意境的景观视廊。营造特色景观视廊,保护多维感知城市的景观意象。围绕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主题,划定36条战略级景观视廊并对视廊内建筑体量、建筑高度、第五立面等实施综合管控,形成眺望视线通畅、观赏对象清晰的景观效果,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形态。

保护构成风貌基调的古都风韵。加强建筑风貌、街巷风貌管控,高水平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古都风韵始终是核心区的风貌基调。规划提出,划定古都风貌保护区、古都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控制区三类风貌区,分区实施对建筑风貌与街巷风貌的差异化管控与引导,充分体现对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尊重,形成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整体风貌。

如何落实老城不能再拆?

不断扩展保护类型。核心区控规在总体规划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等九类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基础上,突出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核心区保护对象,以更加完整地诠释老城核心价值。

核心区十一类保护对象包括:(1)世界文化遗产;(2)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地下文物埋藏区;(4)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旧居、工业遗产等);(5)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6)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7)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8)城址遗存;(9)历史名园和古树名木;(10)革命史迹;(11)非物质文化遗产。

持续扩大保护面积。在北京市政府公布的三批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通过风貌协调区提级、已有历史文化街区扩片、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增补的方式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最大限度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成片区域,持续扩大老城内整体保护区域占比。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22%提高到26%左右,即占老城面积的38%左右。

建立遗产登录制度。规划坚持源头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鼓励主动申报与社会推荐,建立健全遗产登录保护的常态化机制。通过普查挖掘潜在历史资源,规范并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审查程序,分批公布遗产名录,并制定配套保护管理办法。

如何讲好老北京故事?

老城保护不能与老城生活相脱节,老城内居住、生活的老街坊与新居民都应该成为参与并支持老城保护的主体。

让文物、历史建筑自己讲故事。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不合理使用文物、历史建筑的腾退,鼓励文物、历史建筑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及合理利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同时加强文物、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整体提升,最大限度带动区域文化与活力复兴。

建设主题丰富的文化探访路体系。规划依托胡同街巷,分区域建设主题鲜明的10条精品探访线路,引导散布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串接与生动展示。优化文化探访路的空间营造与步行体验,吸引公众探寻历史,并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文化设施共享,进一步增强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10条精品探访线路包括:(1)中轴线文化探访路;(2)玉河—什刹海—护国寺—新街口文化探访路;(3)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地坛文化探访路;(4)东四—南新仓—日坛文化探访路;(5)月坛—白塔寺—西四文化探访路;(6)故宫—北大红楼—王府井文化探访路;(7)环天安门广场—前门大栅栏文化探访路;(8)新文化街—宣南文化探访路;(9)天坛—先农坛—天桥文化探访路;(10)白云观—三里河路—北京展览馆文化探访路。

推动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规划加强对传统节日、特色民俗、传统工艺的研究、记录和宣传工作,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形成稳定、经典的传统文化品牌。合理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为其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二批)》公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9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及保护管理规划正在编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3
首都功能核心区首批583处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23
留住老城记忆!北京以中轴线申遗文物腾退推动老城整体保护
新华社客户端 2021-06-11
北京要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范之城
中国新闻网 2021-01-24
北京:鼓励历史建筑引入图书馆等功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1-26
“不能再拆”使北京老城保护更有力量
北京青年报 2020-09-16
“不能再拆”让北京老城保护更有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9-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