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来袭,古桥告急。
“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较为严重。
不少有数百年历史的“省保”“国保”古桥,首当其冲。
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总是身处险地的古桥,如何度洪荒?
轰然坍塌的水上珍宝
6月13日,武陵山区深处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疾风骤雨不息。
随之暴发的山洪,呼啸着扑向王家坪镇马头溪风雨桥。在激流中挺立一阵后,这座有着约300年历史的古桥,轰然坍塌。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马头溪风雨桥被洪水冲毁前后对比 图片/王家坪镇政府
五年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曾一睹马头溪风雨桥的风姿。这座奇山秀水间的古风雨桥,由东西两小桥连接而成,桥身、桥洞呈现十分别致的“品”字形构造。虽历经风雨岁月洗礼,但主体结构仍保存完好,承桥龙骨、雀替环梁等构件独具土家风情,被学界视为少数民族木瓦桥梁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当地人视若珍宝,屡屡修缮。
马头溪风雨桥坍塌后,民众心急如焚,有人失声痛哭。待洪水稍退,一些人跳进溪流,拼命搜寻沉入水中或被冲上河滩的桥梁构件。
永定区文物部门负责人唐永才介绍,马头溪风雨桥坍塌后,湖南省文物局以及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查看受损情况,部署古桥修复事宜。目前,文物专家正在测绘,着手设计重建方案。“幸亏村民们及时自发打捞,他们捞起的龙骨、桥墩石等原始构件,今后修复还可以用得上。”
此次南方洪灾中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的古桥还有不少。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7月16日,南方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损,其中桥梁共有70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四川阿坝红军长征遗迹达维会师桥和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等被冲毁……
极端气候条件特别是洪涝灾害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保护古桥,成为一道难题。
“古建活化石”有保护软肋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留存下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古桥不到1万座,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受文物法保护的古桥,所占比例并不高。已核定的共8批、5058处国保单位中,仅有古桥不到百座。
本轮南方汛情屡屡导致文物特别是古桥损毁后,国家文物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记者采访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乡镇干部和专家学者了解到,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古桥保护,尚存多重“软肋”:
——汛前排查和抢救性维修保护有待加强。部分地方文物部门在洪灾来临前对现存古桥面临的风险排查有待加强;对存在损毁消失危险的古桥,开展抢救性维修保护,往往难以把握住枯水期时机。
——防止过度人类活动挤占古桥生存空间。有专家指出,为应对山洪风险,山区的古桥修建时,往往会在桥两头留有泄洪道。但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度扩建沿河民居、开发旅游,人为缩窄河道、堵塞泄洪道,很容易加大古桥垮塌风险。此外,一些古桥“年岁”渐长,“体力”日渐衰退,通车、行人功能加重古桥负担。日积月累古桥逐渐不堪重负,遇上山洪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坍塌。
——古桥修复科学化有待加强。部分古桥在修复时没有采用与古桥本身特点相匹配的建筑材料,没有注意保护古桥本身的结构特征,未能恢复古桥历史风貌。如有的古桥整修,将部分石材构件用钢筋混凝土构件替代,不仅减损文物价值,还容易因为桥梁材质不匹配引发安全问题。还有的历史桥梁修复项目,重修复工程参与者的经济实力、资质等级,轻视甚至排斥对“榫卯”木结构制作等传统工艺和工匠的引入,这类拼凑“古今工艺”修缮的古桥,也经不起“端午水”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掌上明珠”盼立法、盼资金、盼重视
长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灿姣、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吴灿认为,古桥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应该被重点呵护的“掌上明珠”。他们建议从如下方面加强保护:
为保护立法。
虽然我国已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一些地方政府也颁布了古桥保护管理办法,但保护力度仍远远不够。建议尽快制定专门的全国性古桥保护法规,以法律形式规定负责古桥保护的部门及公众的职责和义务,成立专门的古桥保护、评估和修复机构。按照重要性对古桥分级,分属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落实古桥保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同时落实古桥保护的资金来源,确定对破坏古桥行为的处罚等。此外,我国古桥数量较多,纳入文物法保护的数量十分有限,应将古桥保护范围适当扩大。
就修缮调规。
古桥修复工作应仔细考虑所保护的对象,需要了解古桥的历史性特征,包括施工工艺、材料特点,并按照古桥的历史重要性对其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对古桥按照“现代建筑思维”搞构件替换,将严重影响到其历史特征和文物价值,还会危害安全性。此外,需要分析古桥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对桥梁结构、承载力开展分析评估,找出影响古桥安全的症结,才能做到药到病除。为此,建议调整现行古桥修缮的相关招投标管理规定,打破单一资质障碍,建立由文保专家、当地能工巧匠等多方参与的古桥维护专家队伍,确保修缮项目稳步推进、修旧如旧、稳固安全。
帮管理定向。
建议古桥保护管理树立“公益导向”。按现行法规,多部门对古桥保护负有责任。在地方实际工作中,要杜绝对古桥文物认定、管理、使用、监督各主体“各行其是”的问题;要求各部门不仅重视有资金且有能“吹糠见米”见成效的“保护任务”,还要着眼长远积极开展调查、分析、发现和排除自然灾害风险等工作;承担古桥保护任务的相关基层单位,不但要为桥梁保护投资做“贴钱”项目,还要勇于承担实施起来要面临相关利益主体抗拒的“得罪人”项目。
对风险预警。
建立古桥数据库和智能检测预警系统。尽快对古桥进行全国范围内普查,全面了解我国古桥现状,建立古桥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包括古桥的动态信息,如修建年代、结构、材料、水文地理环境、交通量以及相关文化和历史性特征。数据库还应记录古桥的养护和修复工艺。同时,建立覆盖“国保级”“省保级”古桥的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管、物联网监控和古桥安全监管人员智能巡检,建设完善古桥安全监管平台。充分运用近景摄像、激光扫描、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古桥全寿命监测,推动古桥安全保护与科技融合,推动古桥保护能力全面提升、保护成效显著进步。
记者/苏晓洲 阮周围 柳王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