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人和一城人,24小时,惊心动魄的应急处置,争分夺秒的中国智慧!
8月1日晚,天津人艺在停演了6个多月后,正式恢复了演出。当晚的首场演出,以一台名为《生死24小时》的抗疫话剧,还原了从农历除夕到大年初一发生在天津港的津沽抗疫故事。
疫情期间,焦点大都集中在逆行医护身上,如果不是以艺术的形式,这一成功妥善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国际邮轮的事例,或许不会成为很多人疫情记忆的一部分。
从发布公演信息后的四天内,首场演出的286张可售票便全部售罄。光华剧院前厅内,天津泥人张根据剧中人物以及抗疫期间的典型人物制作的彩塑,以形象的手法留住这段特殊的记忆。
而天津人艺副院长李阳则在检票口亲自为观众测量体温,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平静又似乎是剧场本该有的模样。
除夕夜,一艘载有4000余名游客和船员的国际邮轮正在举行盛大晚宴,连续出现的发热病例打破了狂欢的氛围。联想到刚刚开始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忐忑不安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天津身上。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和惊心动魄的应急处置就此拉开帷幕……邮轮停驻锚地暂不进港;组织专家、医务工作者登船采样、开展流调;采用直升机悬停接运样本,火速送往疾控中心;果断决定全部航线停航,第一时间协调各方稳妥处置4000多名乘客的善后工作……这些真实的细节都在舞台重现。
这出创作于疫情期间的话剧也同样经历波折,全剧汇集了国内一流主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伯男担任编剧、天津人艺一级编剧钟海担任导演、来自北京的著名舞美设计王琛担任设计、中央美院的胡天骥担任多媒体视频设计、杭州作曲家孙有亮担纲作曲……由于每个人都身处各自的城市,疫情防控无疑给剧组带来了人员流动和聚集上的巨大困难。但这些与剧中人在24小时内的艰难选择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全剧由天津人艺近七十名演职人员参与创作,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围绕中心事件,散点式地再现了抗疫过程中事关主人公政治前途与国际影响的事件,以人物原型改编和事件重现的方式还原真实。导演钟海说,4月底建组以来,剧组上下七十多人都抱着以文艺力量抗疫的光荣之心投入其中。大家实地采风,与相关人员座谈,带着从生活中收获的真情实感打磨剧本、丰富故事、丰满人物。剧中几个典型人物,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经适当戏剧化处理升华而来,创作的过程对于每位演职员都是一次洗礼。
“冰幕”视频与“大屏幕”背景配合旋转舞台,营造出多维空间,歌剧、舞剧、雕塑、绘画等艺术语言丰富了舞台呈现。
剧中,以童国梁为代表的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积极主动迎接这场“大考”,以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战时方法成功解决了关乎千万人生命的超级难题,稳妥处理了停航带来的后续影响。从迎战到决胜,仅仅用了24个小时,成为留下深刻天津记忆的经典战例,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传递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正式公演前,来自滨海新区的医务人员、公安干警、街道干部、疾控人员以及参与救援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的防疫工作人员,曾先期观看了演出。
当游客安心归家、邮轮安全驶离,全剧演罢,心潮澎湃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雷平等医务工作者颇为感慨:抗疫历程刻骨铭心,成果更来之不易,这台剧目将抗疫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回到惊心动魄的时刻。其中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体现的是决策者的担当意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