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党英杰在会上介绍,近年来我国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度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大力压缩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
海关总署通过深化海关业务改革,完善容错机制,不断推广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从今年1月1日开始,海关又在全国推广实施了进口货物“两步申报”试点改革。截止6月30日,采用“两步申报”的企业已经达到4321家,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间28小时,比平均整体通关时间要少。在天津、深圳等一些沿海港口符合条件的监管区域内,试点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
积极开展关税保证保险改革。2018年11月,这项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到目前为止一共有3185家企业参与。跟试点初期相比,目前关税保证保险占担保放行报关单的比例已经提高了28个百分点,在保证税收安全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担保费用,同时也提升了通关效率。
不断优化大宗商品通关流程。对进口铁矿石等低风险矿产品实施“先验放、后检测”的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将进口棉花和铁矿石品质检验由逐批实验室检测调整为依企业申请实施。以棉花为例,新措施实施之后,平均通关时间缩短到半天。
加强跟境外海关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目前,中国海关已与15个经济体的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AEO互认合作协定,其中包括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认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居全球第一。我国AEO企业在境外享受互认便利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前一段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的企业感到在境外通关速度加快了,超过50%的企业通关时间在5小时之内,超过70%的企业在国外海关的货物查验率是降低的。
今年以来,针对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海关加强了进出口货物的口岸通关时间监测,尽可能减少疫情对整体通关时间影响。6月份,我们监测全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是39.66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是2.28小时,比2017年分别压缩59%和81%。
着力提升口岸通关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海关总署推广应用新一代通关系统H2018,实现关检业务深度融合,在全国口岸大力推广H986、CT等机检设备安装使用,扩大智能审图应用范围,增加智能审图商品识别品种,进一步提高查验效率。
推广新一代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实现税费秒级缴纳、税单流转全程无纸化。支持开展原产地证书、《海关专用缴款书》企业自助打印功能线上应用并全面推广。目前,自贸协定电子联网数量已经达到12个,自助打印原产地证书扩围到16种,自助打印率从2019年的36%提升到目前的55.7%。扩大与国外官方机构检验检疫电子证书的联网核查,与荷兰等具备条件的国家实施证书无纸化。推动海运提单换提货单无纸化,企业在报关环节不再提交纸质海运提单或提货单,减少单证流转环节和时间。
大力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和随附单据
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将进出口环节原有的86种监管证件精简到目前的44种,除4种因安全保密需要不能联网之外,其他40种监管证件全部实现了联网核查。全面推广电子报关委托,免予企业在进出口申报环节提交发票、装箱单等随附单据。对于办理业务需验核纸质材料的,允许先提交电子文档后再补充提交纸质材料。
取消了118项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对涉及3C认证的进口汽车零配件,直接采信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原则上不再实施抽样检测。大家知道中欧班列最近发展特别快,对符合条件的中欧班列仓单允许企业归并报关。以满洲里海关为例,截止到6月30日,该关办理进境仓单归并2695票,出境仓单归并2175票。据初步估算,可以减少企业报关次数近40%。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
主动应对疫情影响,先后出台了外贸稳增长10条措施,制定了50条具体任务清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简化通关作业流程,降低企业通关费用和内销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
下一步,海关总署将会同口岸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依靠改革进一步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着力破解企业通关中遇到的“堵点”和“痛点”,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增效,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文/栗翘楚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