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产业发展的‘电焊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统计局干部马占龙说,他们想措施、想办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力度,像电焊工一样,把好政策、市场上的好技术,与村里好资源“焊接”起来。
颉岭村全村有159户509人,耕地面积3823亩,人均7.6亩。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为53.28%……2018年8月,马占龙上任颉岭村第一书记之初,就带着驻村队员走遍了这里的山山峁峁,摸清了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和致贫原因。
“刚到颉岭村,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时,乡亲们对驻村扶贫工作很怀疑,认为我们就是‘走过场’,过两天就走了。”回忆起初来村里时的困难局面,马占龙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扶贫并非一时之功。精准扶贫必须要摸清情况,对症下药,这是最根本的。
面对困难,马占龙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平日到田间地头帮村民做农活、为贫困户翻建危房、争取政策补助……拉网“过筛”进社入户,并租房组建“工作队之家”让群众记得住人、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村民们逐渐对真抓实干的驻村扶贫工作看在眼里,渐渐敞开了和扶贫工作队沟通的大门。在村党支部和工作队的引领下,颉岭村以入股分红和供产销一体化的运营方式,筹集资金300万元,成立了利民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目前,颉岭村全村肉牛存栏800头,户均12头以上,人均畜牧收入达到60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马占龙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让村民们逐渐认识到,致富还是要大家拧成一股绳,拥有“造血”功能。下一步,全村还要结合肉牛养殖,形成可持续的产业融合发展,为村民致富增加更多渠道。
“颉岭村肉牛养殖以散户为主,饲养模式单一粗放,饲草短缺制约养殖业发展……”问题摆出来了,解决紧随其后。2019年,工作队带领农户们向北塬养牛大户学习,协调解决了300亩产草量高的甜高粱籽种,引进农户种植,缓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
就这样,在挨家挨户的“唠嗑”过程中,中长期扶贫计划在队员们的脑海中慢慢成形。现如今,颉岭村已经形成了以牛产业为主导,带动林果业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民众致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一条条平坦通畅的水泥路,一排排白墙红瓦的住房,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现在不愁吃穿,光阴越过越好,娃们有学上、能看病、住房安全,我们心里很高兴。”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内心的喜悦。
文/魏丽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