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国产下饭神片,终于回来了——4月26日,带着“每一样都堪称减肥路上绊脚石”的吃食,“人间饿爸”陈晓卿团队打造的《风味人间2》重回观众视野。豆瓣刚一开分,它就冲上了9.4的高位。
“风味2”一开篇就“撒糖”,着眼全球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甜”,有单纯的甜,如蜂蜜、蔗糖,有食物的甜如甜烧白、油糕,还有由甜作用产生的复合味道……多个维度展现的“甜蜜”,为观众带来一番诱人可口的体验。
“这节目挺好看,就是有点费摄影师”
“甜”很美好,却没想到这么惊心动魄。尼泊尔的“蜂蜜猎人”,至今还遵循最传统原始的猎蜜手法,几乎毫无防护地在陡峭的悬崖上与危险的蜜蜂搏斗,以获取“崖蜜”这一珍贵食材,猎蜜的过程惊险得让旁观者倒吸冷气。
“蜜蜂很聪明,他们把蜂巢建在这儿(悬崖),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第一期导演郭安介绍,猎蜜这一段是两个摄影师在下雨天拍的,“一个摄影师被吊在悬崖上,屏幕上你看悬崖都是平的,到了现场会发现悬崖都是这么凹一下、那么凹一下,摄影师就在悬崖的缝隙里,在凹槽里头,(被吊着的)摄影师其实淋不到太多雨和冰雹,身上拴着两根安全绳也很安全。
最可怜的其实是山上的摄影师,他一直被冰雹淋,而且身上只有一根安全绳,他要站在悬崖上,身体半探出去拍画面。”这还不算,“他探出去的话就没办法保护机器,我就要在后面拽着他的腰带,同时把伞举到他的身上。”
惊心动魄之外,“甜”还展现出平时人们无法看到的细节,首期节目中的“地炉烧猪”就是一例。郭安介绍,地炉烧猪是60年代的产物,最顶峰的时期,全香港共有7间地炉烧猪作坊。“烧猪使用柴火,烧出的猪肉表皮松化,更带有柴火的香气。”但是,1986年开始,政府停止颁发牌照,并且规定1986年之后,新建的炉都不能烧炭,更不要说烧柴,新炉一定要烧天然气,地炉因此渐渐绝迹。为了呈现最传统的“地炉烧猪”,摄制组把摄影师王永明直接“扔”到了2米多深的一个炉子,才排出了非常漂亮的炉子里猪被烤的画面。
“甜”折射出不同地域的生活样态和处世哲学
不过,“甜”多了,也容易让人起腻。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节目选择了一些“甜”得若隐若现、似有若无、虚无缥缈的食品,把“甜”藏在食物当中。比如“扬州双绝”(翡翠烧麦、千层油糕),桂花糖水鸡头米,土耳其的“巴克拉瓦”。“说到甜品,我们东方可能含蓄一些,口味上也相对不那么激烈。但是,去土耳其拍完‘巴克拉瓦’,摄制组成员说,这个甜点你一天只能吃两块,吃到第3块的时候你就要疯掉,糖度太高了。”制片恩张平认为,“甜”可以折射出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样态以及处世哲学。“我们中国人喜欢春风化雨,不动声色。但西方就很张扬,甜点的个性就是它的民族个性。在食物上你就能体会到这种差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味2“的选材原则。“首先看它是不是普遍,是不是全世界的人都会食用的。”总导演李勇介绍,“其次主创团队会看它是不是重要。尤其是从历史上看,或者从区域广泛性上看,它是不是在影响着我们。”
“片中呈现的美食都要具备在地性,也就是有根的食物,在一定区域内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验证。”张平补充说。这也决定了“风味2”所展现的生活方式,与“效率”扯不上关系。“时间不能倒流,我们也回不到过去,只能利用地域空间的差异,想象久远之前的生活。”李勇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