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Qnews|最后一批离开武汉的专家团:“坚守到最后一刻,手腕掰赢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4-28 17:36

-00微信图片_20190125154503副本.png

4月24日,武汉最后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实现重症病例“清零”。两天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位重症医学专家返回南京,顺利结束此次支援任务。他们也因此成为最晚一批离开武汉的援鄂医疗队。

在武汉期间,他们7个人辗转武汉各医院,参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并在其他队员乃至其他各省医疗队相继返乡后,仍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留守武汉,攻克最后的“重症堡垒”。该院专家组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齐栩将这段经历比作“竭尽全力与死神掰手腕”的过程,从与病毒“短兵相接”、到治疗危重患者“胸有成竹”,其中艰辛一言难尽,好在“坚守到最后一刻,手腕掰赢了!”

WechatIMG8695.jpeg

4月26日下午,在经历了两次送别队友之后,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的左祥荣终于迎来了他的返家之日。“之前两次送别之后转身又是忙碌,一心就想把病人救治好。如今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我紧绷的弦也终于可以放松了,心情如同外面的天气一样拨云见日,充满阳光和希望。”

2月4日,左祥荣与其他36名同事一起加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奔赴武汉建管武汉客厅方舱医院。2月13日,他们转战至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与江苏援鄂第五批医疗队300名队员一起完成了从方舱医院改建、运营到闭舱的全程工作。

也是在同一天,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齐栩随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来到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下称武汉一院)重症监护室。在这里,他们完成了武汉一院第一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第一例深静脉置管、CRRT、气管镜、俯卧位通气⋯⋯累计收治78例患者。随后左祥荣等8位参与方舱医院建管的重症医护专家也加入到这支队伍共同参与危重患者救治。

3月2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接管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负责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截至4月12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这支重症王牌军在武汉创下了赫赫战绩,他们累计收治患者130人,其中行ECMO治疗3人、CRRT治疗15人、气管切开27人,俯卧位正压通气15人,气管镜46人,胃肠镜6人,食管支架置入1人,骨穿1人。

4月中旬,各地驰援武汉的医疗队相继撤离。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齐栩、左祥荣等7位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又分别赶往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及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进行重症、危重症“最后的攻坚”。

4月24日,随着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武汉重症患者实现清零,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4月26日下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7位专家返回南京。

回顾过去近3个月的经历,齐栩觉得,像是竭尽全力与死神掰了一次手腕,其中艰辛一言难尽,好在“坚守到最后一刻,手腕掰赢了!”

WechatIMG8696.jpeg

左祥荣则在离开武汉当天,发了一条长朋友圈纪念这段特殊的经历:“从2月4日到4月26日,整整82天,我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到武汉支援,但我是坚持到最后的。”左祥荣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武汉是一个造就英雄的城市;我很荣幸来武汉支援,加入英雄的行列,和他们并肩作战,为英雄的城市,流过汗,出过力,拼过命,这是我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我的光荣和骄傲,祝愿英雄的武汉更英雄,更美好!”

对话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组组长齐栩:

武汉最后一位治愈重症患者是位90多岁老人

4月11日,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齐栩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组组长继续留守武汉,和其他19位专家一起攻克最后的“重症堡垒”。15日,他与队友褚敏娟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24日,随着东院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愈,武汉重症患者实现“清零”。

谈起这场“歼灭战”,齐栩介绍,不同于一开始接触重症患者时大家的无措,随着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加深,后来大家再处理危重患者治疗时已经有了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之所以仍有部分患者久久难以治愈,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患者病程较久,且多半伴有基础性疾病,因此恢复缓慢。齐栩说,24日武汉重症患者“清零”、26日在院确诊病例“清零”是两个历史性的数据,“说明我们的一些措施、我们的一切努力是行之有效的。”

与新冠肺炎“短兵相接”

“刚到时,武汉街道上没有一辆车”

北青报:您是什么时候到武汉的?

齐栩:2月13日上午10点左右,我接到通知,说要去武汉,到武汉时已经是13日晚上,收拾完行李差不多就14日凌晨2点多。14日上午9点多,在武汉第一医院开了协调会,下午就开始接收病人了。不到短短2个小时,61张床位就全部收满病人了。

北青报:当时的武汉是什么样的情况?

齐栩:没什么人,特别肃杀。我印象里,那段时间在路上好像只能看到我们医疗队的大巴车,其他一辆车也没有。以至于后来4月初武汉逐步恢复后,路上遇到堵车,大家都会很欣慰、很兴奋,就是感觉武汉在重新启动,在慢慢变化。

WechatIMG8698.jpeg

北青报:一到武汉就接手重症监护室,有什么困难吗?

齐栩:我们一开始是整建制接管了武汉一院的重症监护室,和新冠肺炎“短兵相接”。当时说实话,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不是十分全面,包括很多医疗队队员也是到了武汉后临时培训学习怎样穿防护服、怎样更好保护自己,经常要花几十分钟来做防护准备。

但另一方面,接收病人的速度是我们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以往我们接收病人会看科室当时的情况,有几张床位的病人可以出院,有哪些病人急需入院,哪些病人的病情可能还可以等一等⋯⋯会有一个统筹安排,但当时在武汉是完全来不及的,应收尽收,所以一下子就涌进来很多患者。

而且当时大家对疾病的发展、走向还不是十分了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位病人上午还能正常地跟我进行交流,说好要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出院。我们鼓励他的时候,他还说你们江苏医疗队辛苦了。结果晚上病情发展就需要气管插管了,没隔两天这个病人就去世了。 

这个时期,大家就像是在和疾病“短刀”拼杀,损伤很大。

在“风暴中心”开始“反击”

“大部分重症患者都有基础疾病”

北青报: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转机?

齐栩:到中后期,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疾病的走向和发展了。包括开始上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的设备,治疗也有了起色,顺利完成了武汉一院重症监护室的援建任务。基于此,国家卫健委要求我们转战“风暴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

北青报:到金银潭医院的时候,情况有什么变化吗?

齐栩:在金银潭医院的这段经历,如果也用4个字形容的话,应该可以用“沉着冷静”。一开始金银潭医院只有一个重症监护室,后来因为病人增多,又把南五区、南六区改造成了重症监护室.我们当时接手的是南六、南七两个重症监护室。

我们接手后,不管是承受力、临床经验,都已经积累得很充分了,能够很沉着冷静地去救援了。

北青报:当时治疗方案上有什么改进吗?

齐栩:和武汉一院的情况不一样的是,金银潭的重症患者特点之一就是住院时间非常长,治疗经历也比较曲折,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合并症和并发症。所以我们首先在病区按照患者各自的耐药菌情况,重新分了区,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我们还成立了15支专科“突击队”,比如这个病人需要做CRRT,那就由CRRT的小组去评估去实施,比如这个患者需要做气管镜,那就由气管镜小组去评估实施。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了组长制,确保具体病人有具体医生负责,实行二值班、三值班、疑难病例讨论及多学科会诊制度。这样横纵向相结合,实现在同质化管理的基础上,差别化、个体化管理、治疗,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歼灭战”取胜

“提前介入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很有用”

北青报:转战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时,情况是不是又发生了变化?

齐栩:这个时候,我们对新冠肺炎差不多已经算是很了解了,就只剩下最后一场“歼灭战”,啃掉最后的硬骨头。

北青报:最后这些重症患者是发病比较晚还是就是病程比较长?

齐栩:这些患者主要是有其他基础性疾病,身体比较弱,所以病程比较长,分散在各个病区。我们到了后就把他们集中到一起,每天一个一个查房巡视,进行多学科的会诊。

北青报:在“重症清零”过程中,咱们有什么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吗?

齐栩:后期的重症患者有些是继发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就在治疗方案上进行了调整,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

而且越到后面我们越意识到,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对重症患者的痊愈作用很大。一开始我们医疗队带心理医生主要是担心队员们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但后来临床中发现,提前介入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对重症或者危重症患者非常有用。

北青报:您还记得“清零”前最后一位治愈的重症患者吗?

齐栩:最后一位重症患者是位90多岁的老人。我们去的时候,老人的新冠检测还是阳性,经过我们的努力,老人呼吸功能好转,后期将呼吸机撤离,同时也给予相关治疗方案的调整,最终成功治愈。不过老人目前还没有出院,因为他毕竟做了气管切开,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拔管封口。

北青报:在您看来,重症“清零”意味着什么?

齐栩:24日武汉重症“清零”,26日在院确诊病例“清零”,这都是历史性的时刻。说明我们做的一切努力、采取的一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之前有句话说“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我们把疫情中心武汉控制住了,说明疫情在中国基本被控制住了。当然,不排除还会有个别地区可能出现小规模聚集现象,但从目前来看,还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北青报:大家现在很关心无症状患者的问题,担心可能出现二次暴发,您对此怎么看?

齐栩:无症状患者携带的病毒是否毒性很强、存量怎么样还需要进一步检测研究。

北青报:您自己之后有什么安排吗?

齐栩:现在还在酒店隔离,手头有一大堆工作要完成,总结前期治疗经验、之前耽误的研究生指导⋯⋯事情还比较多。等隔离结束了,第一时间回家和家人团聚。将近3个月在外,家里老人、孩子都靠爱人一个人照顾,她很辛苦。孩子今年也面临中考,压力比较大,希望能够多陪陪他们。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孔令晗
编辑/董伟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青海:疫情期间保障特需就医需求
中国新闻网 2022-10-28
Qnews|最后一支援沪医疗队湖北重症医疗队撤离上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08
Qnews|300多斤重男子患胃癌手术遇难题 医生特制手术器械切除肿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2
Qnews|皮划艇直升机出动 郑州阜外医院5000医患的生死救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7-22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任省卫健委副主任,去年曾率队援鄂
澎湃新闻 2021-03-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