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人们减少出门、聚集,各家老人生活习惯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让李先生最发愁的,是他七旬老父亲养成的新习惯——每天晚上躺床上刷小视频。他担心这样的习惯给父亲的视力增加负担。
当然改变生活习惯也并不全是坏事,一些受访者谈到,老人们不打麻将作息更规律、减少去超市后感受到了网购的方便,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更便捷与快乐。
吃吃外卖 省得做饭
家住在玉林里的张先生和老伴,平时给忙于工作的子女带孩子。别看两个老人只是照顾一个孙辈,但也不简单。张先生自己快七十岁了,每隔一两天要照顾年近九旬的老母亲,还得帮孩子照顾好两岁的小孙女,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忙于工作的张先生知道自己父亲帮忙带孙子不容易,除了多回家陪陪老人,也会时常给家里叫外卖,省却老人做饭的麻烦。“但每次无论叫啥外卖,父亲总是说没必要,家里还有很多吃的。其实老人嘛,就是嫌外面的饭菜贵。因为他们也常常说某家饭馆的某道菜做得好吃。”
但前几天,张先生回家看望老人孩子,却从父亲的口风中听到了一些变化,“父亲说,这几天他一直在附近的饭馆买半成品菜。”早在疫情之初,一些饭馆便推出了这样的服务,父亲出门买菜的时候偶尔带回来一些,至少稍加翻炒就能上桌,省却了择菜、洗菜、切菜的麻烦。而且在老人们看来,这样的半成品菜,既保存了饭馆配菜的“高水平”,也避免了使用外面餐具的卫生隐患。
价钱仍然是老人们最常考虑的因素,一道宫保鸡丁,饭馆菜单上30多元,而半成品不过16元;一个大肘子,菜单上要百元,半成品去了骨则只要50元,还包括很多细致的调料。“每天孩子睡午觉的时候,我父亲都是在收拾屋子、准备下一顿饭的材料,忙来忙去干完这些家务,孩子也该醒了,老人却没机会睡上一会儿。他们认为这种‘价格合算’的半成品菜节省了做饭的时间,也就有时间休息一下了。”
不打麻将 少了争吵
李倩女士的父母家住在木樨园的老楼里,身边都是同单位退休的老同事。早在80年代李倩还是孩子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兴起一股麻将风。整个家属楼里,十有五六的家庭,都能找到爱打麻将的人。”
其中有不少“麻友”,有些玩了几年,有些玩了十几年,或因为岁数大了,或因为家事工作繁忙,逐渐放弃了这个爱好。但李倩的父母和几个老街坊,至今“每周三次,每次从午饭后开始,短则到晚上11点,长则到凌晨2点。”疫情消息刚刚传来的时候,“他们在大年二十九还打了最后一场,本来约好回家过年,到大年初三继续‘开战’,因为疫情没有继续玩。”
看着父母常年沉迷打麻将,“他们身体还好,但总是为这个拌嘴。”牌桌上逗话,有时候把年轻时候的陈芝麻烂谷子都提起来,惹得大家不高兴。“虽然不记仇,至少影响心情嘛。”
随着疫情的发展,老两口已经有日子没出去打麻将了。“每天下午爸爸看围棋象棋,妈妈玩玩手机,他们俩一句嘴都没吵过。”李倩笑谈,“这倒让我有点儿担心,好像没什么事情能让他们兴奋起来呢。”
但是不久前,李倩的父亲又被老麻友叫到了手机麻将游戏上。“他玩了一个星期,刚开始的时候特兴奋,几个人玩到半夜。”由于远程打麻将生怕作弊,母亲一般都只在旁边看着父亲的手机,牌桌上也没有了逗话的环节,“爹妈关系特别和睦。”
总刷视频 担心视力
李瑞的父亲是个棋迷,本来每天定时看电视,即便没有直播的围棋比赛,“看着教学都能下饭。”平时出去遛弯,也一定是找小花园里面的棋局围观。
几天前,家里的电视中又传出了围棋对局讲解的声音,但李先生却被父亲的笑声所吸引,“他从没在看围棋的时候这么笑过啊。”以往这个时候,父亲都是放松地坐在沙发上,一手拿着香烟,眉头微皱地听着讲解。这次李先生发现,父亲并没看电视,而是低着头盯着手机。里面正在播放小视频,一条小狗“拆家”的表演,让父亲的笑声盖过了棋局解说的声音。
继而他发现,父亲每天晚上睡觉前,也都会举着手机看,有时候甚至看到午夜。“完了,这年轻人的毛病也上了他的身。”他一把夺过手机,“眼睛不要啦?赶紧睡觉。”一旁母亲翻身过来,“你爸这一个月,天天看这个看到特别晚。咱说他根本不听。”
“现在的软件对儿童有‘防沉迷’模式,我觉得,应该也推出个老人防沉迷的模式。”李瑞说,“我现在就盼着他的那些老棋友赶紧组局,让他还是每天下午都到小花园里走走。”
记者 张硕
王金辉 制图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