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青睐云课堂第四期|一课观鸟简史,重新定位我们自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4-11 14:41

青睐云课堂第四期观鸟课还没开讲,就吊起了不少人的“胃口”。怎么回事?原来嘉宾郭耕把他拍摄的许多鸟类小视频翻着新在线发布、分享,一时间,答疑的、求教的,课群不亦乐乎。

本想提前预热的知识点,没想到引发了共鸣。大家都有个明显的感受,疫情以来人们禁足在家的时间久了,动物似乎重新占领了自然,连身边的环境也变好了。有人说“昨天有两只鸟来我家筑巢,原来是斑鸠呀!” 不少人分享拍到的珠颈斑鸠,憨态可掬,拍者挺自豪,“石景山老山那就能拍到!”还有人感叹自己就住在房山,却不知道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前些日子到访过自家门口!

我认识的英国人,他们都热衷于观鸟

4月3日晚八点,大伙期待的观鸟课堂准时开讲。郭耕把他常年观鸟、爱鸟的体会浓缩成一部“简史”搬上课堂。中英文、古词、诗曲交替讲解,或吟或唱,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讲者动情,听者享受。

观鸟,缘何而来?早在1602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出现过Birding一词。遗憾的是,当年的Birding是猎鸟的意思。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即便是博物学家,也是“被打到的成了历史,被错过的成了谜团”,他们只能靠猎鸟来研究鸟。而今时过境迁。莎士比亚的后人也摒弃了打鸟的陋习。他强调,观鸟与笼养鸟、把鸟儿关起来的行为是针尖对麦芒的。

18世纪晚期观鸟起源于英国和北欧,目前英国观鸟协会有100万名会员。也就是说,平均每30个成人里就有一个人是观鸟者。

郭耕抛出一个冷知识,大家都知道圣诞节的代表性动物是驯鹿,孰不知还有一鸟,哪种鸟呢?他放出图例揭秘,“知更鸟,俗称夜莺,英文叫Robin。学名叫欧亚鸲。图片中有个小黄胸的就是知更鸟。”巧的是,2020年1月,郭耕的新著《知耕鸟》面世,他打趣说“倒装句,郭耕知道的鸟。”

知更鸟是英国国鸟,郭耕也对英国有着难忘记忆。有一次他去英国出差,住在伦敦郊区的一片树林子里。“当时住下以后,同去的有些人颇有怨言,说好不容易才来次英国来次伦敦,还住在郊区,还住在林子里。我可是高兴极了,为什么呢?可以观鸟儿啦!”他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地陪是一个从中学就在英国读书的华人,自诩是英国通了。没想到后来他说“我第一次带你们这样的团!因为几乎所有的团都是到白金汉宫、到天文台、到马克思墓、到大英博物馆那些传统的地方,你们这些人去的都是一些观鸟点”。英国通突然意识到,“我认识的英国人他们都热衷于观鸟,而当地华人对此却很难融入,因为我们不观鸟。”

那次郭耕去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瘦桥湿地。“那时对我来说很生疏的地方,是我们的麋鹿专家推荐我去的。在湿地的进口处看到一尊雕塑,是彼得.斯科特。大家不一定知道他,但是彼得.斯科特的父亲可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罗伯特.斯科特——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雕像中他拿着望远镜,我也带着望远镜,就毫不犹豫跟雕塑合了影。”

后来郭耕才知道,“他确实也是一个观鸟者,但是他更伟大的在于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主席,他创建了瘦桥湿地,而且英国BBC的自然频道也是他创立的。”

我爱你们中国的鸟,你们应该更爱

起源于英国的观鸟,首先应该感谢一个乡村牧师:吉尔伯特.怀特。以前人们都是打鸟、吃鸟,收集鸟蛋,或者拿鸟羽做装饰。而怀特虽然是一个乡村牧师,但他对所在的塞尔本教区做了多年的考察,首开精确观鸟笔记,记录和爱鸟融为一体的观鸟先例。“他对野生动物,特别是对鸟类的观察,上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高度,而非功利的目的,被称为现代观鸟之父。”

郭耕顿了顿,似乎有些兴奋,“怀特有一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塞尔本博物志》,去年中文版出来。有缘的是,去年我在温州讲课,有一天下午没事去图书馆转悠,没想到这本《塞尔本博物志》竟然一下子就映入眼帘。”

很多人都把1996年的香港观鸟赛作为民间观鸟的起步,实际上1995年在北戴河就有了一个国际观鸟比赛。郭耕当时随着首都师范大学的高武教授,以及一些自然之友的会员参加了当年的活动,留下难忘记忆。“我记得一位英国的化学博士马丁也热情地随着我们的中国队一起去观鸟。却在山上看到有人在那里扣着粘鸟网,马丁勇敢地走过去,对那人说,’我爱你们中国的鸟,你们应该更爱’。”马丁蹩脚的中文被他模仿得惟妙惟肖。

奥杜邦推动观鸟兴盛于美国

观鸟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观鸟的兴盛首推一位叫奥杜邦的人。有趣的是,奥杜邦实际上是一位画家。他的爸爸是法国的一个船长,妈妈是这个船长的情妇。小奥杜邦出生后妈妈把他带到法国。由于害怕拿破仑征兵,1803年他们从法国到了美国。奥杜邦从小就特别沉迷于绘画。奥杜邦家旁边林子有非常多的鸟,后来他成为19世纪著名画家。用画笔记录了500多种鸟,出版了《美洲鸟类》《鸟类传记》,而且获得了与总统共进晚餐的殊荣。

郭耕边讲边放图例,“画面上就是奥杜邦以及他画的普通秋沙鸭。大家注意看他画的鸟跟中国国画的风格迥然不同,他们画的鸟就像照片一样。观鸟者经常说鸟谱跟照片,到底哪个好?其实难分伯仲,都有优势。画的鸟可以特别地突出鸟的特点。”

在奥杜邦的组织下,爱鸟的人们与猎鸟者针锋相对。19世纪初,成立了保护协会。也由此推动了美国观鸟旅游的兴起。“实际上,观鸟活动可以归纳为生态旅游、主题旅游的一个分支。据调查,美国的观鸟者占人口总数的30%。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2018年统计,美国有4500万人的观鸟市场,为经济献达到1070亿美元。

有人说了,观鸟怎么能对经济做那么大贡献呢?“你看,因为开展了观鸟活动,所以要有各种设备、望远镜,长焦相机,还要吃住行。尤其是野外探险式的观鸟,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同时对鸟类对自然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让人们欣赏到了自然之美,鸟类之美。”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美国的观鸟者比较集中在白领或者知识阶层,比如医生、律师,甚至一些官员。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观鸟人数激增。美国人平均一年里有至少50天左右的时间在观鸟。“大家回头看我上来第一张配图,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海报——《观鸟大年》。他们为了观鸟,可以说是如醉如痴。”

如今,美国观鸟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高尔夫、垂钓的总人数。仅次于园艺爱好者,“观鸟,在美国影响巨大”。

“推车”,鸟人,菜鸟,你是哪一种?

在英语国家中观鸟还有一些术语,比如说特别热衷的、不怕艰险沉溺其中的观鸟人,叫Twitcher,听起来发音像“推车”,“哈哈,也许真是因为观鸟之路常遇到艰难险阻,真的需要推车了”。

次于推车的观鸟者,叫Birder,就是鸟人,是介于推车和门外汉之间的观鸟爱好者。善于认鸟种,识鸟点。能帮助推车找到稀罕鸟,也常常带着门外汉观鸟。郭耕自言“我觉的我的角色就是一个鸟人”。还有一种是佛系观鸟,随缘,享受过程而不在意加新。他又打趣,“我觉得我也属于佛系观鸟,能见到就高兴。

还有一个角色叫菜鸟,就是门外汉,或者是新加入的。但菜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是初学者;另一个也指鸟,把常见鸟叫做菜鸟。比如小麻雀、喜鹊,都被观鸟者称为菜鸟。

学会观鸟,相当于获得了一张进入自然剧场的门票

我国早期考察鸟类的多是西方的传教士与博物学家。在中国内陆真正作为观鸟者的,是一位美国女士,她叫珍.鲍德斯顿。1916年3月,她从美国来到成都,在成都开展了长达30年的观鸟活动。“照片是1935年珍夫妇与蒋介石夫妇的合影。它透露出了一个什么信息呢?可见当时观鸟者的社会地位。”

郭耕由衷地赞美鸟类是天然的舞蹈家,天然的歌唱家,天然的美术家。“它们的歌声,任何歌手、音乐家都很难比拟。它们的美丽也是任何画家所难以描摹。”他边放一段凤头䴙䴘的视频边说,“看它们的婚礼舞,美妙绝伦。如果学会了观鸟,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张进入自然剧场的门票,而且是终身免费的。”

中国人不观鸟吗?“我们的古人当然也观鸟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是古人观鸟写下的,每当在野外观鸟,我都不觉沉浸在唐诗营造的曼妙气氛中。每当捧读唐诗,我的脑海中又总会幻化出户外观鸟时燕语莺声的情景。”

也因此,郭耕把多年观鸟、唐诗的爱好合二为一,便有了本《鸟语唐诗三百首》,“封面也是我拍的一张照片,这个画面我扣了一个意境。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闻此不乐也。除了感受古代哲学家的自然观,也能看出古人观鸟的姿势,立于沼上,是在湿地环境。”

郭耕讲得很动情,“不辞故国三千里,还认雕梁十二回。哎呀,古人不但观鸟,看看,还发现了鸟的迁徙规律”。也因此,人们按照鸟类迁飞的类别,把鸟类分成留鸟、候鸟、旅鸟、迷鸟。

雌性为什么必须不美?

看到英国国鸟是知更鸟,立刻有人好奇地问到中国国鸟?郭耕放上一张图例,徐徐递进,“可能过来人都知道一些国家的国鸟,像阿尔巴尼亚山鹰,澳大利亚青鸟,比利时红隼…….前两天我就在汉石桥湿地看见红隼。” 他接着如数家珍,“法国跟肯尼亚一样,都是大公鸡。德国白鹳,但是这个白鹳跟我们见到的白鹳可不一样,我们见到的是东方白鹳。”

提到印度的国鸟蓝孔雀时,他不忘画出重点,“蓝孔雀不是中国特有的鸟类,中国特有的孔雀是绿孔雀。”有的朋友着急了,那到底中国的国鸟是什么呢?“大家看最后一行,红腹锦鸡、丹顶鹤、中华凤凰…….连神话中的凤凰都出来了,到底哪个是国鸟呢?莫衷一是。只能说红腹锦鸡是中国的准国鸟,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次开大运会,各国参赛队用鸟来举牌,当时中国队出现时,牌子上是红腹锦鸡。宝鸡市的名称,就是因为秦岭之下盛产红腹锦鸡。中国有两种锦鸡,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近两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把中国的红腹锦鸡大量引进过去,成了他们的园林鸟类。就像蓝孔雀在中国的园林很多,红腹锦鸡在欧美的国家也不少。”

会友老红木立刻发上一张红腹锦鸡的图片求性别,郭耕迅速科普,“这只是雄性。多数的鸟类,特别是一夫多妻的,他们都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性二态、或者体二态的差别:雄性异常艳丽,而雌性相对低调,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保命的事儿。有人说是雄性美是为了吸引雌性,好,但是有没有想过雌性为什么必须不美?为了安全。很多鸟类一年中有一个月的时间要抱窝孵卵,一动不动。如果花枝俏展的就暴露目标了,容易让天敌发现,它就没命了。”

北京雨燕冬天飞到南方去了,有多南?它到了非洲南部

说起来,世界上的鸟类一共有1万多种,有3/4的迁徙。中国鸟类有1445种,迁徙的鸟类也得有五六百种之多。迁徙的候鸟,还分夏候鸟和冬候鸟。

动物学家怎么研究鸟的迁徙规律呢?比较原始的方法是给鸟戴上戒指。指环上有符号,有人捡到以后,就按照指环上的地址写个信,说在哪地方发现的。依此得出这种鸟的迁徙路径。

随着科学的发达,“不再这么笨啦,我们给鸟戴上了卫星定位器。所以这两年有了惊人的发现,比如说著名的北京雨燕,我们总说它冬天飞南方去了,南方有多南?戴上卫星定位器,终于发现它飞到了非洲南部。”

不迁徙的鸟,比如喜鹊、麻雀呀、啄木鸟、斑鸠,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们。

朱鹮在中国大地上复兴

郭耕发上照片讲述,“来到麋鹿苑跟我们合影的这位老爷爷是谁呢?他号称朱鹮爷爷——刘荫增。”

80年代朱鹮在地球上几近灭绝,仅剩在日本人工饲养了一只雌性朱鹮。“当时在中科院动物所的刘荫增走遍万水千山,最终在陕西秦岭南麓的洋县发现了最后的濒临灭绝的朱鹮。值得一提的还有被称为朱鹮之父的李福来。他把仅存的朱鹮小种群给繁殖起来了,经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共同努力,使朱鹮在中国大地上复兴,现在全世界已经有几千只了。”

郭耕告诉大家,朱鹮的保护也要得益于陕西秦岭当地的老百姓。为什么呢?因为朱鹮是一种大型涉禽,需要在水田觅食,又需要在大树上筑巢。而秦岭深山中的老百姓有守祖坟的风俗,不允许别人来砍伐,“即便是大炼钢铁的年代也拒绝砍伐,这些青冈林就成了朱鹮的巢穴”。

但愿人类的嘴,不要变成动物的坟

为什么爱鸟?鸟太重要了,鸟是免费的持续的美丽的无害的生态大军。郭耕把多年观鸟体会总结为三段式:一是能看到,二是能认得,三是能拍下。他发上几张照片笑言,“我非常喜欢有情节的照片,一只翠鸟旁边正好有一个放学归来的学生。这只大名鼎鼎的中华柳荫非常难拍好眼睛。暖色调这幅是在麋鹿苑北大门拍到的一只红隼,它手里抓到了一只小老鼠,看到了吧,我们可爱的鸟不是在吃虫子,就是在抓老鼠。”

北京虽然有500种鸟,但是一年四季不走的留鸟只有1/4,只占26%。另一大半是候鸟,雨燕、杜鹃是北京比较有名的夏候鸟,只有夏天才能见到。北京大河大山大川,湿地林地草地,观鸟环境得天独厚。

四月初的爱鸟周里,郭耕“拍品”颇丰,猛禽雀鹰、陆禽斑鸠、攀禽啄木、鸣禽乌鸫都被摄入镜头。他同时告诫大家,“北京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的果子狸,在南方广泛分布,但是向北一直延伸到了北京地区,有自然分布。遗憾的是这些年几乎找不到了,但愿人类的嘴,不要变成动物的坟。”

选择一种浪漫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一曲《吉祥三宝》歌声传来,郭耕自编自唱出笼中野鸟的心声。一唱一答,小鸟一家的笼中命运让人怅叹。“两年前我在黄海之滨看了一种鸟叫勺嘴鹬。没想到它在全世界的数量也就几百对儿了。为什么越来越少?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它在北极的巢区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它的数量急转直下。”

世间万事非吾事,只愧秋来未有诗。“世间万事这么美好,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浪漫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对于观鸟,郭耕直言“见到也好,没见到也好,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自有乐趣”。他十分喜欢“我来春色晚,好鸟不知名”的意境。

他告诉大家,这两天很多人听到窗外在叫的鸟,大多数是戴胜,外号“臭姑姑”,“它的叫声是咕咕~咕咕,但是频率跟珠颈斑鸠不一样。要通过求偶行为看公母。比如最近常见的珠颈斑鸠,那一定是个公的在求偶。夏天才来的杜鹃,我们见到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二声杜鹃,’咕咕~咕咕’,在湿地边上。还有一种是四声杜鹃,’咕咕~’,我们把它称为’光棍儿好苦’,它一般在林区。”

乌鸦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北京到哪观鸟呢?只要是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有荒野的地方,都会有鸟。天坛公园为什么成为很多观鸟爱好者的圣地?虽然天坛缺山缺水,主要是以林子为主,但是它的林子是乔灌草立体的,林向不同,所以鸟的种类很多。特别的优势是天坛位于城市中心,鸟从上空飞过来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降落,只能落在公园里。

一天中什么时间观鸟好呢?晨昏为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嘛!太阳初升或者是还没升起的时候,鸟是最活跃的”。

郭耕总结一个有趣的现象,近来拍摄最多的鸟,像普通翠鸟,苍鹭,白头鹎,戴胜,黑翅长脚鹬……都是一些比较呆萌、色彩艳丽的鸟。他不禁想起自己在怀柔宽沟拍鸟的情景,”那天早上我起的非常早,先看到一只大环颈雉,在余光中又发现了前方有一只野兔子,它们正在向一个方向走来。我就像一个木桩子停住等,当它们都进入到了镜头中以后,赶紧按下了快门。哎呀,终于得到了一个鸟兽和谐的画面。”

原定一个小时的课程在热烈的提问、回答中,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超出四十分钟。习惯早睡早起的郭耕老师,坚持尽心尽力回答每一位会友的提问。

会友“小王子”说自家8岁的孩子跟她一起听讲座,听得津津有味。孩子想问几维鸟为什么没有翅膀?她才发现孩子比自己知道得多多了。看到小朋友提问郭耕很高兴,“几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它是最小的一种走禽、夜行性鸟,吃虫子,因此它进化得没有了飞翔能力,只有一个翅膀根,是一种不飞翔的鸟。

不少会友表示在长安街沿线见到很多乌鸦,对此感到好奇。“乌鸦是北京的冬候鸟。冬季城市中心有光亮,有垃圾,而且相对背风暖和一些,所以它们都到城市来躲着嘞!而到了夏天,它们就到山区,林区和农村去了。乌鸦是一种很聪明的鸟,长安街有好多武警站岗,它们觉得那个地方最安全,就特别愿意去。乌鸦当然也有巢。但是相对于喜鹊来说,它的巢要简陋得多,喜鹊是球形巢,乌鸦的是盘形巢。因为乌鸦的翅膀羽毛都非常的粗厚有力,所以它趴在巢上就可以保护它的卵和幼鸟。“

鸟巢的话题很多人感兴趣,不断发问。郭耕笑道,“鸟的巢大多是修旧利废,甚至很多的鸟会霸占、或是捡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鸟搭窝时第一根支点非常重要。我主要见到的是喜鹊、苍鹭筑巢,它们找大、粗的树杈做支点,再一根儿一根儿地往树上叼巢材。”

寻不见老师,急忙请回来

课程结束后,会友暖香阁主感叹“听郭老师讲鸟讲生活讲自然讲诗意,真是超级享受”;会友史清表示“听声音满满都是对鸟的爱”;会友刘园园翻出英国朋友送的小册子,感到“英国人真的是爱鸟!希望我也能慢慢走近鸟的世界“;会友冯颖梅表示年轻时不会看,现在无比喜欢观鸟。会友LZ情不自禁当即发送一首打油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有图有声赏心悦目,听老师课好生享受。听老师讲课长知识,期盼一起观鸟学习。企盼欣赏老师大作,《鸟语唐诗三百首》!

大家不时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会友乡村生活、老红木把日常拍摄的鸟实时分享出来,美丽小鸟的身姿得到会友的喜爱。

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小插曲。有一天提问题时大家才惊觉,“咦,可爱的郭耕老师怎么不在群里了?”主持人急忙重新去请。原来课程当晚提问太热情,以至于手机不停刷屏。认真的老师担心漏掉回答,结果手一滑,发生了误操作。

群里又热闹了。郭耕最后给大家总结出这些天最火的、最好拍的就是䴙䴘,“有小䴙䴘,还有凤头䴙䴘,都在我们北京的河湖水域。现在它们正在干嘛?正在求偶呢”。有会友不禁感叹,经此一疫,人类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去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供图/青睐课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张艳艳

相关阅读
顺义区观鸟地图发布 涵盖20个精选观鸟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9
中学生到密云水库上观鸟课,为200余种野生鸟类绘图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15
“天天副刊”年终答卷|郭耕:坚持却不莽撞,量力而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天天副刊”年终答卷|郭耕:坚持却不莽撞,量力而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7
密云区北庄镇迎来“观鸟季” 天鹅成鸟中“明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