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周国平:这10件事,我建议年轻女性必须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3-28 18:00

问你一个问题:

你在什么时候会感知到快乐?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大家都想拥有,那么快乐,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怎样获得持久性的快乐?

怎样在如此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找到快乐?

今天节选了周国平《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书中的章节,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

VCG41614481028.jpg

如果一个年轻女性来问我,青春不能错过什么,要我举出十件必须做的事,我大约会这样列举:

1  至少恋爱一次,最多两次。一次也没有,未免辜负了青春。但真恋爱不容易,超过两次,就有赝品之嫌。

2  交若干好朋友,可以是闺中密友,也可以是异性知音。

3  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从中体会日常生活的情趣。

4  每年小旅行一次,隔几年大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

5  锻炼身体,最好有一种自己喜欢、能够持之以恒的体育项目。

6  争取受良好的教育,精通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掌握足以维持生存的看家本领。尽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如果做不到,就以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工作,同时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7  养成高品位的读书爱好,读好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书中知己。

8  喜欢至少一种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都行,可以自己创作和参与,也可以只是欣赏。

9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它可以帮助你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

10  经历一次较大的挫折而不被打败。只要不被打败,你就会变得比过去强大许多倍。不经历这么一回,你不会知道自己其实多么有力量。

开完这个单子,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指导思想。

我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

青春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

我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

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

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

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譬如说,人到中老年仍然可以恋爱,但终归减少了新鲜感和激情。

同样是旅行,以青春期的好奇、敏感和精力充沛,也能取得中老年不易有的收获。

依我看,“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懊丧”至少也是成立的。

倘若一个人在年轻时并非因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也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尤其是女性,我衷心希望她们有一个快乐的青春,否则这个世界也不会快乐。

但是,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否则结果仍是不快乐。

所以,我的第二条指导思想是可持续的快乐。

这是套用“可持续发展”一语,用在这里正合适。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伤悲”了。

为今后考虑,一方面是实际的考虑,例如要有真本事,要有健康的身体,等等。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

我所列举的多数事情都属于此类,它们实际上是一些精神性质的快乐。

青春是心智最活泼的时期,也是心智趋于定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思考、艺术、写作等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自己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这个源泉将泽被整个人生,使他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拥有人类最高级的快乐。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可能在青春期获得的最重大成就。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快乐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

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快乐与工作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相反,人们似乎只有在工作之外才能找到快乐,下班之后、双休日、节假日才是一天、一周、一年中的快乐时光。

当然,快乐是需要钱的,为此就必须工作,工作的价值似乎只是为工作之外的快乐买单。

工作本身不快乐,快乐只在工作之外,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但并不合理,因为不合人性。

什么是快乐?

快乐是人性或者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

人性有三个层次。

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生理需要,满足则感到肉体的快乐;

二是社会性,比如交往、被关爱、受尊敬的需要,满足则感到情感的快乐;

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二者的满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乐。

精神性是人的最高属性,正是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同样,精神的快乐是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快乐,远比肉体的快乐更持久也更美好。

对那些禀赋优秀的人来说,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让他们像一个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东西那样活着,他们宁可不活。

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

一类是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就是工作。

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都得到了积极实现,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

如同纪伯伦所说:“工作是看得见的爱,通过工作来爱生命,你就领悟了生命最深刻的秘密。”

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不同于仅仅作为职业的工作,人们通常把它称作创造或自我实现。但是,就人性而言,这个意义上的工作原是属于一切人的。

人人都有天赋的心智能力,区别在于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发展。

现在我们明白快乐工作与不快乐工作的界限在哪里了:

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乐的,作为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的工作是快乐的。

用马克思的话说,前者是一个必然王国,后者是一个自由王国。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还必须为谋生而工作。

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与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养活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

不过,我相信,在开放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终归是有许多机会向这个目标接近的。

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机会只可能对这样的人开放。

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具备快乐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然后才谈得上快乐工作。

正是在这方面,今天青年人的情况令人担忧。

中华英才网发起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对雇主的评价中,摆在首位的是全面薪酬和品牌实力两个因素。

择业时考虑薪酬不足怪,我的担心是,许多人也许只有这一类外在标准,没有任何内心要求,对工作的唯一诉求是挣钱,挣钱越多就越是好工作,对于作为自我实现的工作毫无概念,那就十分可悲了。

事实上,工作的快乐与学习的快乐是一脉相承、性质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满足、发现和创造的喜悦、智力的运用和得胜、心灵能力的生长等。

一个学生倘若在学校的学习中从未体会过这些快乐,在走出学校之后,他怎么可能向工作要求这些快乐呢?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说到底,幸福是一种能力,它属于那些有着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灵魂的优秀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只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

不求优秀,只求成功,求得的至多是谋生的成功罢了。

毋庸讳言,今日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对于培养快乐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不是一个有利的环境。

把大学办成职业培训场,只教给学生一些狭窄的专业知识,结果必然使大多数学生心目中只有就业这一个可怜的目标,只知道作为谋生手段的这一种不快乐的工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碧读好书指南

编辑/陈枫

相关阅读
流感患者注意 这6件事不建议做
人民网健康 2024-03-01
腊八,这2件事别忘了做
马上营养 2024-01-18
预防高血压,多做8件事,少做5件事
马上营养 2023-09-10
“阳康”后,这10件事别急着做!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2022-12-28
秋冬季祛湿气,做这四件事就够了
疾控U健康 2022-11-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