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快、稳、准!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光明日报 2020-03-10 17:45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可以减少病人因缺氧造成的死亡。麻醉医生王晶晶所在的插管小分队,在争分夺秒中,一次次为患者争取到了生的希望。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17个重症病区,来自同济医院和各医疗队的18名麻醉医生混编成一支插管小分队。两人一组,24小时三班倒。

三层防护服,三层手套,再戴一层特制的面罩,三级防护是这些“离病毒最近的人”必须做到位的。

病床上的新冠肺炎患者60岁,患有心脏病,几天来在高流量吸氧的条件下,氧饱和度还始终处于低位,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改善,就会因为缺氧造成多器官损伤。

待麻药起效后,王晶晶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体内储备的氧气维持循环,她必须要在30秒内将一根导管从患者口腔插入气道。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治医生王晶晶:听到监护仪噔噔噔的声音不一样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的心率开始往上飙,知道这个病人的氧饱和度在往下掉,如果没插进去,这个病人说不定就没有了。

平时这样的插管动作王晶晶已做过几千次。但此刻,防护服、手套减缓了她的动作,眼罩、头罩模糊了视线。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治医生王晶晶:距离病人口鼻太近,被感染的风险比别人大,挑战就是需要你在视野不好的情况下,有可能困难气道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准地把管插进去。

精准快速,几乎在同一时间,护士在导管近端接上呼吸机。患者的氧饱和度提升至100,插管成功。这次操作王晶晶他们用了不到20秒。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治医生王晶晶:冒这么大风险,我们还是希望他脱离病症,早日康复,我们很有成就感。

防护服下的衣衫已经被汗水湿透,插管这个高风险的技术活儿更像是一个高难度的体力活儿,最多时他们一天要做四五例。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治医生王晶晶:其实我还挺女汉子的,我们学医的医护人员都是这样的,就是现实不允许你说柔弱,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你的事情你就要做。

近一段时间以来,治疗关口的前移,让危重症患者的诊疗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与当初刚来相比,这些天让王晶晶高兴的是,有更多的病人可以拔管了。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治医生王晶晶:我很有成就感,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个病人有生的希望。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及医院科技量值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0
“双一流”高校纪委书记调整继续:徐国正履新华南理工大学
澎湃新闻 2022-09-18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学科
澎湃新闻 2022-01-01
视窗|七名西藏患者赴武汉进行大骨节病治疗
新华社 2021-11-25
新氧公益携三甲医院专家团深入革命老区红安义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22
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毒株是否依然有效?专家回应
科技日报 2021-06-22
湖北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32.23万剂次
中国新闻网 2021-03-29
中国首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管理实践》发布
长江日报 -长江网 2021-01-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