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 | 从“青翼蝠王”到“新冠病毒”,蝙蝠为什么会沦落到人人喊打
历史D学堂 2020-02-14 17:00

《倚天屠龙记》中,明教四大法王之一的韦一笑轻功无双,又常吸人血,号称“青翼蝠王”。正如韦一笑的遭遇一样,蝙蝠同样是种饱受争议的动物。它能力出众,却长相恐怖。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破坏了迎新的气氛。据专家推测蝙蝠很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宿主之一。

这只小小的哺乳动物为什么会沦落这个地步?

上图_ 《倚天屠龙记》苏有朋版里的“青翼蝠王”韦一笑,由刘长生饰

天生的飞行高手

韦一笑的轻功连峨嵋掌门灭绝师太也称赞他:“韦一笑轻功天下无双,名不虚传,远胜于己。”无独有偶,盛行于西方的吸血鬼,通常化身为蝙蝠的形象出现,令人毛骨悚然。2019月9月,索尼动画推出了《精灵旅社》,其中的主人公德古拉伯爵就是一个能随意变幻成蝙蝠的吸血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蝙蝠是翼手目哺乳动物,共有961个不同种类,是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目前,现存最大的蝙蝠是马来大狐蝠,生活在印尼、马来半岛、秦国、越南等地,体重超过600克,翼展超过1.8米。庆幸的是,它吃素不吃荤,喜食红毛丹、无花果和兰撒果等。泰国的大黄蜂蝙蝠体长2.5厘米,体重仅为2克,1974年才被发现,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两者体型至少相差了300倍。

作为一类真正具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的绝技在于“回声定位”。它会发出人耳无法察觉的超声波,再用耳朵搜集折回的声音后,判断出猎物在空间的大小、方置和位移,从而帮助蝙蝠在黑夜中提高捕猎效率。根据蝙蝠的这一特性,科学家发明了雷达,为人类的飞行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长得丑,靠名凑

这种雷达长在脸上的生物,尽管面目可憎,昼伏夜出,但在古代绝对是“人气网红”。在古代,蝙蝠往往被神化。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振振有词地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宋朝诗人倪梦龙也有诗云:“悬崖多蝙蝠,往往寿千年。”事实证明,相对于野生老鼠一年的平均寿命,有些果蝠的寿命超过了35岁。可见蝙蝠长寿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蝙蝠”和“遍福”同音,又被代表着长寿的象征,一向含蓄的中国人往往通过蝙蝠的隐寓渲泻情感,将它应于日常装饰之中。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含义:五只蝙蝠和寿组合代表“五福捧寿”,蝙蝠和云纹表示“宏福齐天”, 蝙蝠和鹿寓义“福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恭王府,据说装饰着一万只蝙蝠,有“万福之地”的说法。

除了装饰作用,蝙蝠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东晋医官范汪针对久疟不止,曾开方:“蝙蝠七个,去头、翅、足,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汤下,鸡鸣时一丸,禺中一丸。”蝙蝠的粪便,称为“夜明砂”,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积之功效,主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小儿疳积等病症。

上图_ 蝙蝠身体结构

制毒高手,骨骼惊奇

人们对蝙蝠的好感,在2003年的“SARS”中荡然无存。蝙蝠距今有5200万年的历史,体内暗藏着近140种致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病毒超过60种,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尼巴病毒、狂犬病毒、丽沙病毒、汉他病毒等传染病。前四种病毒被列为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和SARS为3级,可见其危害之大。

2013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袁国勇指出,“中华菊头蝠”才是SARS真正祸首。据中科院研究表明,这次卷土重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和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相似性高达96%,和SARS的相似性也有79.5%。由此断定,蝙蝠是此次公共卫生危机的元凶之一。

蝙蝠自带“超级病毒库”,自身却安然无恙,这与它独特的生理机能有关。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生物学家研究表明,一种鼠耳蝠具有修复细胞损伤但不诱发癌症的独特染色体机制。它基因中的ATM、SETX 两大要素能够修复DNA复制过程中缺陷,打破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达到了延缓衰老的目的。人类一旦掌握这种能力,寿命将突破240岁。

此外,蝙蝠有一种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物质,既能抵御有害病毒的侵害,又不会有强烈的免疫反应。和其他哺乳动物不同,蝙蝠平时体温保持在38℃,飞行时卡路里剧烈消耗,心跳超过1000次/分钟,导致体温蹿升至40℃。用“发烧友”形容蝙蝠,一点都不为过。拥有“金刚不坏之身”,蝙蝠自然百毒不侵。

上图_ 中华菊头蝠

高能病毒,防不胜防

蝙蝠身藏剧毒,在自身习性和人类干扰下,导致原本寄生在蝙蝠体内的病毒在人类之间传播。众所周知,蝙蝠分布广泛,喜欢群居,病毒在高密度群体内相互传播,迅速扩散。它的飞行能力又助长了病毒传播范围,增加了防疫难度。病毒适应了蝙蝠体内恶劣的环境,促使其具有了高致病性的特点,人体一旦感染这些致病毒,本能采用发烧的方式杀菌,无异于自杀。

误食受病毒污染的食物,也是人类染病的原因之一。1976年,因误食沾染蝙蝠粪便的水果,一名2岁男孩首次感染埃博拉病毒。2018年5月,印度喀拉拉邦出现尼帕病毒疫情,18人感染,17人死亡。疫情的发生很可能是家畜食用沾染果蝠尿液和唾液的水果后,经呼吸道飞沫传染给人类的。

不良的食俗加剧了病毒的传染。北宋文豪苏东坡在流放儋州(今海南)期间,有诗云“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也就是说苏东坡很有可能吃过蝙蝠。埃博拉病毒初次现身,当地流行的胡椒蝙蝠汤对病毒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至今日,有人在猎奇尝鲜心理的驱使下,迷信食用蝙蝠可以补身,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危行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尽管这种病毒和蝙蝠有关莫大的关系,但中间宿主尚未查明。武汉当地海鲜市场售买野生动物,无疑提升了人类接触病毒的风险。肆意捕食野生动物的行为,最终受到了寄生病毒的审判。

上图_ 德国邮票1999年 濒危物种 菊头蝠

一只20克重的食虫蝙蝠,一天要吃相当于体重四分之一的昆虫。一只苍蝇不过0.02克。一年内,蝙蝠最少能吃掉1.8千克的昆虫,而蝙蝠又是传授花粉的重要媒介,属于自然生态中必不要少的一环。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尊重蝙蝠,保持距离,才能避免或减少下一次新型冠状病毒发生的机率。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首都机场海关在入境航班客舱内捕获活体蝙蝠
中国新闻网 2023-11-07
首都机场海关在入境航班客舱内捕获活体蝙蝠
中国新闻网 2023-11-07
新知|为什么我们长不出蓝头发?
科普中国 2023-01-23
蝙蝠入室扰民,市民急拨119!消防员10秒擒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6-29
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
新华社 2022-0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