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面前,大众会下意识地认为艺术无用,艺术不过是社会中的边缘地带,就像艺术家总聚集于城市的边缘。但也许,正因为身处边缘,才能保持敏感,并更早地发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很多艺术家就像社会系统的吹哨人,用作品提示和警醒忙碌于生活的我们。
2018年,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和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一起搜集了来自格陵兰岛的冰块,以时钟的形状陈列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外,意在唤起人们对气候危机的重视
食物填饱肚子,艺术塑造人心,饱腹的需求与精神食粮缺一不可,否则便会将人类带到无尽的深渊和毁灭。
无论是古人所说的“天道轮回”,亦或是《圣经》中的“十诫”,都在劝导人类敬畏地活着,而今天更应该如此。下面就跟着我们来看看,艺术世界都为人类社会发出了哪些警告?
1、善待我们的环境
2019年11月,意大利威尼斯经历了自1872年以来最危险的一周,整个城市80%的面积遭到洪水侵袭,187厘米的水位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最高水位,这次洪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
威尼斯洪灾
2月7日,阿根廷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分别证实,阿根廷位于南极大陆的科考站日监测到超过18℃的气温,打破了南极大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正引起全球更为密切的关注。
内莱·阿泽维多“纪念碑缩印”项目
自2005年开始,艺术家内莱·阿泽维多在17个国家24座城市里进行过“纪念碑缩印”项目。这些小雕塑被直接放置到地面上,没有底座。制作这些雕塑的材料,也没有选择一般的耐用性材料,而是采用了冰,只能留存大概40分钟的时间,冰最终会融化成水直至最后消失。内莱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来提醒人们,人类不是永生的,当灾难降临时,人类也无力应对。
2、维持物种平衡
据湖北省最新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显示: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一直以来,人类都以万物之主自居,导致其他物种被不断地侵蚀,然而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迎来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中的一个物种。
伯尼·克劳斯在记录声音
伯尼·克劳斯是一位音乐家、声学家,在40年间,他记录了近5000小时的自然之声:从亚马逊森林到深海,从草原到近人类居住区。每处生物的声音都在屏幕上有一个独特的点位,所有的合鸣组成了壮丽的声音图景。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介入,在某些地域中的动物声音的多样性和活跃度都趋于下降,有些甚至陷入永恒的沉默。
伯尼·克劳斯《伟大的动物乐团》现场
若人类能够让荒野保持荒野,让野生动物活在它们的世界里,即使是为了自己,也该敬畏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毕竟,“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3、提高社会责任心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疫情发生后,有的人慷慨捐款、捐物资,有的人却在利用时机乱涨价,生产假口罩,发国难财。
2018年,艺术家南·戈尔丁就以抗“鸦片药物”为名向企业发起声讨。萨克勒家族在全球范围的艺术慈善事业中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然而,这一家族旗下的普渡制药制造并推广了一种极其容易上瘾的止痛药奥施康定。根据《卫报》的报导,美国每年有72000人因为药物过量死去,其中有49000人是因为奥施康定,艺术家本人也是该药的受害者。
艺术家南·戈尔丁和P.A.I.N.的抗议者在大都会博物馆
戈尔丁还发起了一个名为P.A.I.N.(全称为Prescription Addiction Intervention Now,意为“现在参与干预药物成瘾”)的行动组织,该组织会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美国各大文化机构进行抗议示威和倒地“死亡"表演。艺术家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促使企业承担起对受害者的责任。
艺术家南·戈尔丁和P.A.I.N.的抗议者在大都会博物馆
事实证明,“吃人血馒头”并不只属于那个“愚昧而落后”的年代,与其抱怨不被社会善待,倒不如先善待社会。
4、向暴行说“不”
我们还没有从民航医院杨文医生被害的沉痛中走出来,暴力伤医事件就再一次在陶勇医生身上重演。一边是“军令如山”,奔赴疫情救治的前线,一边是残忍将屠刀面向救死扶伤的医生和大夫,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如此多的暴戾和愤怒?
吕克·图伊曼斯作品
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的图像通常选自公开的照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主义、大屠杀、比利时的殖民史、法兰德斯的极端右翼势力、重要的历史人物等,均能在图伊曼斯的作品中找到踪迹,它们粗暴、直接且冷漠地触及到权力、国家机器、操纵,以及隐藏的政治结构等问题。
吕克·图伊曼斯《静物》展出现场
2002年,图伊曼斯受卡塞尔文献展委托创作一幅与“9·11事件”有关的作品。艺术家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他选择用静物去表现这样一个沉重的主题。这幅画作极度放大了人们所熟悉的平凡物品,使之超出了惯常的视觉经验,以最简单的方式暗示出世界理应存在的自然纯洁、未遭破坏的安稳秩序。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请先冷静下来。
5、消除偏见
疫情发生后,湖北人仿佛“腹背受敌”,在行为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不少攻击和谩骂。我们可以理解大家对病毒深深的恐惧,但倘若因此而上升到人身攻击和无原则歧视的程度,那可能比病毒还要可怕。
马克·布拉德福特《密特拉》
无论是地域、种族还是性别,人类社会中充斥着众多偏见。《密特拉》是黑人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针对美国社会种族、阶层等不公问题创作的一件作品,它由卡特里娜飓风残骸中的风化木板制成。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西岸,并对新奥尔良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更糟糕的是,政府的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迟迟不能到位,10万人被困避难所,暴徒冲上街头,抢劫、放火、杀人……一场天灾转变成为了人祸,这场灾难将美国长期以来的种族、阶级、教育等社会问题暴露无遗。
《密特拉》就如诺亚方舟般象征着希望与重生,同时回应着仍生活在灾后创伤之中的人们所历经的悲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放下内心对他人的偏见,毕竟,在危机来临时,我们都有可能是“武汉人”。
6、保持批判,理性思考
价值15万美元的胶带香蕉,被偷的黄金马桶《美国》……这些都出于艺术界顽童莫瑞吉奥·卡特兰的手笔。卡特兰最著名的还有《第九小时》这件作品,他制造了一个教皇被陨石砸中的场景。“第九个小时”象征的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死亡的时间,如此极端的艺术表现彻底摘去了保罗二世严肃而神圣的光环。
莫瑞吉奥·卡特兰《第九个小时》
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哗众取宠”,而是希望大家能从艺术家的创作中学会一种批判精神,经历过此次疫情,相信你和我一样一定深有感触:当我们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唯有理性思考才具有建设性。
7、警惕过度消费
“对不起!你购买的生活方式脱销了!”看到的人想必会会心一笑。
Banksy涂鸦
在涂鸦艺术家Banksy的作品中,不乏对消费主义和市场的嘲弄,比如2018年在拍卖中毁画的乌龙事件,再比如,把满满的购物袋挂在耶稣身上,“消费主义杀死上帝”的意涵不言而喻。
Banksy涂鸦
在物质极端丰盈的今天,购物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而也异变出种种非理性、非常态的生产与购买,比如彻底失去功能性的奢侈品、审美异化的病态消费。疫情过后,我们也许更能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理性消费。
8、提防媒介假象
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身处在一个充满由社交媒体编织的谎言、被p图软件修饰过的姣好身型和面容的社会中?环游世界,享受美食,毕竟在营造“幸福”这件事情上,谁不比谁更努力呢?不过,真实是这样的吗?
阿玛利亚·乌尔曼《卓越与完美》
2014年,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在Instagram上编造了一个连续性的少女故事:把自己描绘成一名在洛杉矶追逐梦想的年轻乐观的女孩,但是当她与男友分手之后,画风突变。她记录下分手后的崩溃——性感的对镜自拍、社交陪同、隆胸等等——不过最终她通过瑜伽、冥想和牛油果吐司而逐渐康复。
阿玛利亚·乌尔曼《卓越与完美》
乌尔曼的Instagram账号很快获得了上千名新的追随者,然后,5个月过去,当粉丝达到9万人时,她告知人们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艺术项目。乌尔曼不过是依据某些女孩(富有、年轻、往往是白人)发布在Instagram的流行图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半虚拟的角色。
阿玛利亚·乌尔曼《卓越与完美》
这场表演惹怒了粉丝,他们认为自己受骗了。但这恰恰是这个艺术项目的重点:剖析社交媒体自身的表演性。乌尔曼虚构的形象试图揭开女性在数量庞大的看似随意、实则经过大量刻意修饰的自拍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并抛出为何明明倡导和推行“真实”(authenticity)的社交媒体所呈现的结果却似乎事与愿违的疑问。
9、所谓“进步”有可能是徒劳
在一切以速度、进步为先导的社会语境中,慢下来似乎意味着某种道德和秩序的偏离。不过弗朗西斯·埃利斯却用一次行为告诉我们,进步也有可能是徒劳的。
弗朗西斯·埃利斯《实践的悖论1》
1997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埃利斯顶着烈日在墨西哥城的街头挪动着一块巨大的冰砖,从早上9点走到晚上,整整9个小时,直到冰块融化成一滩水。9小时被剪辑成一段近10分钟的视频,镜头跟随他扫过墨西哥城的街道、车辆、店面和路人。
弗朗西斯·埃利斯《实践的悖论1》
这趟推冰之旅的名字是《实践的悖论1》(Paradox of Praxis I),副标题解释了悖论所在:有时行为并不能真的带来什么(Sometimes 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
这不禁让人想起西西弗斯神话,如果说古希腊语境中的西西弗斯至少还带有一种为了人类福祉牺牲自我、与命运相抗争的悲壮英雄主义力量,然而在埃利斯这里,一切意义都被消解。
10、敬畏生命
有人知道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具体的伤亡人数吗?艺术家宫岛达男帮我们记录了下来。作品《幻灭》中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可怕的数字:167,000,000,这是在20世纪的战争、灾难、革命和暴力冲突与屠杀中丧失的生命。当闪烁的LED灯管突然熄灭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死亡地带,等待着最终的重生。
宫岛达男《幻灭》
20世纪是一个产生了很多战争和灾难的世纪,《幻灭》以大量的死亡为主题,提醒着我们去敬畏生命。而只有我们懂得敬畏生命,才能进一步避免灾难的发生。
宫岛达男《幻灭》
知乎上最近有个热烈的话题:假如有一个按钮,按下去可以获得10亿元,但500年后人类会灭亡,你会按吗?
有人从英雄主义式的使命感出发,表示一定不会按;有人对此进行调侃,有10亿,为什么不按呢?不过我想无论按与不按,只要这个按钮存在,就是一个煎熬的拷问人性的按钮,人在理性的情况下应该都不会选择去按,这看似是一个伪命题。
直到我看到一位知友的质疑——
问:假如有一袋垃圾,不分类可以直接丢出去,但500年后才能够分解,你会丢吗?
答:会。
问:为什么为了人类你10个亿的诱惑都能忍住,却不愿给垃圾分下类?
答:因为我从未见过那个按钮,却每天都有一袋垃圾。
本次疫情期间,黑格尔的一句话在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永远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这不免有些悲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些警示中获得启发,并开始行动起来。
文/凡琳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