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 | 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伍氏口罩”:险些造就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非常历史 2020-02-06 14:00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24年曾说:“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是何许人也,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多少会了解一点点。伍连德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的主要筹办人之一。同时伍连德先生也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创始人,更作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那么,伍连德到底做出了何等功绩才能够得此评价呢?

伍连德其人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槟榔屿。其父伍祺学系开设金店的侨商,母亲是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侨。

他7岁时进入英国人设立的槟榔屿公学,接受10年制教育。从小就非常刻苦地学习,成绩非常优异。17岁获得女王奖学金赴英国读书,在大考中获得“基本学者”的名衔,包揽学院几乎所有的奖学金和奖章。

游学欧洲期间,他先后在英国圣玛丽医院、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曾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他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地通过了剑桥大学博士考试后,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没有想着在英国领取高薪,过着惬意的生活,而是回到了出生地槟榔屿,在那里开了个私人诊所,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但他觉得始终不满足,“因为我总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业,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1907年,伍连德应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一场骇人听闻的鼠疫在中国爆发,伍连德也因为这场灾难开始声名远播!

鼠疫战争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三次大爆发。第一次起于公元541年,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第二次始于14世纪,延绵数百年,也正是这一次的大流行,鼠疫被冠以“黑死病”的恐怖名头。第三次则来到中国,始于1855年,高潮期为1894年的印度、香港,以及1910-1911年的中国东北。

1910年11月,一场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便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其中仅哈尔滨市就死亡5272人,一时尸骸遍野,举世震惊。1910年12月,清政府外务部右丞施肇基紧急电召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早年留学英国并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伍连德紧急赴哈尔滨调查处理鼠疫。

640-6.jpeg1911年,哈尔滨停业的客栈、学校等被用来当作防疫的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伍连德和他的助手们仔细调查了爆发最严重的傅家甸,很快追本溯源地发现,此次瘟疫的疫源来自一种草原旱獭。旱獭属啮齿类,主要生存在蒙古、俄国贝加尔湖和中国东北地区,是一种穴居于干燥寒冷地带的小动物。捕杀旱獭的猎人和贩卖獭皮的商人是第一批感染者,最初感染者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而他们聚集的客栈是始发、高发区。

传染源找到了,那么只需要在死者和旱獭体内找到鼠疫杆菌,就能明确病魔所在。伍连德和助手对一个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客栈主人的尸体进行解剖。这种事情在当时的社会里,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在当地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历史第一例人体解剖,获取了重要的脏器和血液标本。几天后,伍连德通过显微镜从标本里发现了大量鼠疫杆菌,从而更加确定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其传播途径是直接通过人与人之间呼吸和飞沫传播,而不是间接地从老鼠到跳蚤再到人。

伍连德认为,要切断传播途径,明智的做法是将肺鼠疫感染者与健康人群隔离开,以免由于病人咳嗽、吐痰等造成的飞沫传染。

当时正值年关,返乡过年民众众多,为了阻止疫情继续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设立隔离区,并向关内征召医生,他甚至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伍,动员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一同加入防疫活动中来。尤其是傅家甸所有的公共设施,旅馆、饭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对病人和家属实行严格的隔离,并且对尸体这样的传染源采取了火化的处理措施。

同时,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他还设计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这种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很简单,采用药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纱布,约9寸宽,剪成3尺长,每条顺长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长4寸、宽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每条长15寸,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尾,须经耳朵上方缚结于脑后,两端的下尾也如此,只是须经过耳朵下方。

设计之初,伍连德将口罩的缚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朵上方系在脑后,中间两条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两条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即将缚带简化成两条,而防护作用依然。如此自制的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并且很快被民众接受。

在伍连德的组织下,仅仅不到四个月,这场百年不遇的瘟疫终于被终结,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后来,伍连德在自传中说“防疫不亚于一场战争。”无疑,他取得了抗击鼠疫战争的胜利。

声名远播

在1911年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又实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国医学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样式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上正式披露,这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人。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历史|“口罩”作为切断病源传播的“神器”,它是怎么来的
历史学堂君 2024-01-12
2023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新华社 2023-12-11
2023年诺贝尔奖今起公布
财联社 2023-10-02
“开奖周”开启,诺贝尔奖巨额奖金为啥“发不完”?
中国新闻网 2023-10-02
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新华社 2022-12-11
最新评论